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吴宇轩《东江潮涌铸丰碑——记华南抗战的英雄纵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6 10:18:07

夕阳下的东莞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古榕树虬枝苍劲,树下弹痕墙沉默矗立,凝刻着八十年前的烽火。孩子们指尖抚过弹痕,历史不再是泛黄文字,化作可触的温度与力量。东江纵队——这支华南敌后的英雄部队,用血肉之躯筑就抗战长城,精神如东江之水,滋养着南粤儿女的信仰根基。

1938年10月,大亚湾炮声撕裂岭南宁静。国民党守军溃逃时,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在惠阳、东莞悄然组建。这支仅百余人的武装,深陷“敌伪夹击、孤悬敌后”绝境:西有日军重兵,东有顽军窥视,北距延安千里,南隔海峡望香港。香港沦陷后,他们乔装商贩、难民,突破封锁,成功营救茅盾、邹韬奋等800余名文化名人和国际友人,以智慧与勇气点燃华南抗日火种。

1943年12月2日,樟木头山坳里军号嘹亮,东江游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委。这面迟来五年的红旗,藏着共产党人的战略智慧:1942年周恩来指示“对外以人民抗日武装面目出现”,1943年反法西斯形势逆转,省临委抓住机遇促成改编。朱德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将其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此后,纵队成为华南抗战主力,还协助组建珠江、韩江纵队,红色旗帜遍插南粤。

东江奔流,丰碑永驻。十四年里,从秘密大营救到“土洋会议”,从罗浮山生产自救到粤北突围,纵队诠释了“中流砥柱”的内涵。如今,大湾区建设者跨越东江大桥,桥下奔涌的不仅是江水,更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战火淬炼的忠诚与坚韧,终将是照亮复兴之路的不灭灯塔。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1班 吴宇轩;指导老师:向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