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莞虎门大桥远眺,东江如碧绸般静静流淌,水面波光里,总映出八十多年前的热血身影——一群儿女曾在此驾舟竞渡、埋雷设伏,用生命在两岸织就抗敌天罗地网,他们便是东莞永记的东江纵队。
1938年,日军铁蹄踏碎岭南宁静,东江纵队前身“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于烽火中诞生。彼时东莞,村村有堡垒、户户是哨所:百姓放下锄头握枪杆,学子告别课堂赴战场。大岭山根据地,战士们以竹筒为壶、山洞为营,白天同群众耕作,夜里摸黑袭敌;樟木头密林,交通员将“鸡毛信”藏进斗笠、缝入衣角,让敌人封锁线屡屡失效。最动人的是“小鬼班”,一群十六七岁少年瞒着家人参军,保卫粮仓战斗中,为掩护群众转移,他们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无一人撤退——东江记得,这些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最好年华。
东江纵队的抗争从非孤军奋战。东莞乡亲是最坚实的后盾:农妇连夜制鞋,将“抗战必胜”绣进鞋底;船工撑木船,在枪林弹雨中接送战士渡江;孩童也学放哨,见日军动向便以鸟鸣传信。军民同心让纵队屡创奇迹:炸日军军列于东莞火车站,乔装商贩潜入敌营救盟军飞行员,被美军顾问赞为“华南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
如今东江仍奔流,烽火已散,东纵精神却成东莞城市基因。漫步东江纵队纪念馆,展柜里的旧步枪、泛黄战报、磨损斗笠,都在诉说峥嵘岁月。它们提醒着:这座制造业名城,骨子里始终淌着抗争奋进的热血。当东江边高楼亮灯、工业园区机器轰鸣,新时代东莞人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敢为人先、忠诚奉献”的东纵故事。
东江潮涌,丹心永照。为国牺牲的先烈从未远去:他们是江畔清风,是城上星光,更是我们心中不灭的信念——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唯有传承精神,方能不负时代。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1班 蒋伊曼;指导老师:向艳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