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如展读一卷用热血写就的史诗。莞邑大地上那30个红色研学点,似一颗颗璀璨的红星,串联起东江纵队的光辉历史,也在我心中点亮了红色的火苗。
走进革命遗址,抚摸着那古老的砖墙,凹凸的纹理仿佛是历史的皱纹。那一把“东江纵队军用铜号”攫住了我全部的心神。它静默地躺在展柜里,黄铜的躯干被时光浸染得斑驳陆离,深深浅浅的锈迹似是岁月留下的泪痕与吻痕。我的目光描摹着号嘴上工匠镌刻的纹路,耳畔仿佛有清冽激昂的号声穿越时空而来——那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怆,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更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胜利凯歌。
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讲述着战士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敌人周旋,如何用智慧和勇气取得一次次的胜利。一瞬间,我脑海里浮现“蕉林”间的智慧周旋、“枪林弹雨”中的英勇冲锋画面,听到他们为了胜利而发出的呐喊,正应了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绝唱。我辈今日安享的和平天空,正是先烈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所铸就。这份家国情怀,在此地化作了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
“听把新征城号角吹啊!”纪念馆内,激昂的旋律与先烈的号声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让我也跟着沸腾。这号声,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激励着我辈青年。正如《论语》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前辈以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我们赢得了今日的舞台,我辈更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番“重走东纵路”,于我而言,是一次精神的淬火。那些红色足迹,不仅在东莞的土地上,更刻进了我的心里。号声回荡处,那红色的基因,已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融入我的血脉。展望未来,我愿以青春为笔,饱蘸这历史的浓墨,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青春里深深扎根,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光彩!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3班 刘诗涵;指导老师:曾建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