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蔡雯庭《从东江走来,向未来走去》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5 20:23:52

阅兵式上的铿锵步伐,《南京照相馆》里的无声影像,鸦片战争博物馆的沉静文物……这些片段如涟漪般在我心中交织,将我引向那片由东莞、宝安儿女守护的热土——东江纵队战斗过的地方。

历史曾遥远而模糊,而今却因故乡的往昔而真切。纵队的英雄谱上,李淑桓的名字格外动人。这位母亲将七个子女全部送入革命队伍,自己坚守信仰。不幸被捕后,面对酷刑逼问,她以血肉之躯铸就沉默的丰碑,至死未吐露半分机密。千千万万如她一般的母亲,用大爱托举起民族的希望。

这希望中,跃动着一支“小鬼队”。他们仅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年龄与我们相仿。一张老照片令我动容:硝烟弥漫的沼泽旁,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眼神却如磐石般坚毅。他们肩扛等高的步枪,屹立泥泞中。今日我们安坐教室时,可曾想象同龄的他们每日在战火中淬炼?

这让我反思军训。无烈日当头,我们却叫苦不迭。这份“艰辛”,与“小鬼队”肩负的民族存亡之重相比,轻如鸿毛。更令人叹服的是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因其年纪小,不易引敌察觉,他们常扮作乞丐、放牛娃,穿梭于危险之间,为游击队传递关键情报,以超乎年龄的沉着完成许多不可能的任务。

“小鬼队”的精神穿越时空,依然滚烫。如今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但我们绝不能忘记这段历史。铭记,并非只为缅怀,更是为了传承。于我们青年一代,便是将这份敬佩化为行动——在学业上,学习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在生活中,培养他们不畏艰难的乐观;在未来,无论身处何方,都葆有那份为国为民的赤诚。

昔年,李大钊先生挥毫写下“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东江的英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日直面风浪、开创未来的底气。东江水日夜奔流,少年志立千秋不朽。历史的接力棒已传至我辈青少年手中,我们当从这东江的故事里走来,肩负时代之望,向着未来的宏阔征程,坚定走去。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3班 蔡雯庭;指导老师:曾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