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胡昕妍《半页家书里的青春与传承 ——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有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5 20:16:31

半页家书里的青春与传承

——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有感

暑假初,为完成历史作业,我走进东莞市大岭山镇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本以为是场“任务式”参观,可馆内的一切却远超预期:黑白照片里战士们的坚毅眼神、玻璃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沙盘上复刻的游击战场,再配上多媒体里的抗战故事,课本上“艰苦卓绝”的文字,突然化作具象画面撞进心里。看到游击队员的粗布棉衣、缺口搪瓷碗,想到他们绝境中仍未放弃,眼眶不自觉地热了。

真正让我驻足难移的,是展柜中央那“半页家书”。泛黄纸页蜷着边角,墨迹有些晕染,薄薄一层玻璃像时光屏障,隔开八十年风雨,却挡不住字里行间的温情。讲解员轻声说:“这是东江纵队战士未寄出的家书,写完不久,他就在大岭山突围战中牺牲了,年仅十九岁。”我猛地一怔——十九岁,只比十三岁的我大六岁。

恍惚间,我像看见那个青年趴在简陋木桌上写信,笔尖围着“家人”打转,每一笔都浸着思念。盯着未写完的落款,我忍不住猜想:他没说的,是让父亲添衣,还是想念母亲的热汤?是叮嘱弟弟读书,还是立“胜利就回家”的誓言?这从不是教科书里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一个少年在最鲜活的年纪,用生命写下的“逗号”——故事没讲完,笔却永远停在烽火岁月。

就在那瞬间,“传承红色基因”六个字,从口号变成了跳动的心跳。同为岭南少年,我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为数学题烦恼、为考试紧张;而他,在更稚嫩的年纪扛起枪,用生命守护土地。这份壮烈,重得撞进心里。

离开时,夕阳为大岭山镀上金边。望着远处的高楼与车流,我忽然懂了:那半页家书早已续上下文。从抗战时的百废待兴,到如今东莞成为新一线城市;从当年的抗日根据地,到现在的制造之都,这片土地的繁华,正是战士们用生命期盼的 “未来”,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走在回家路上,我攥紧笔记本。我不只是“听历史的学生”,更像接过了那支未写完家书的笔。烽火年代,少年执笔写思念、执枪护家国;和平岁月,“战场”变了,新时代的“挑战”,是要突破的科技壁垒,是要攻克的发展难题。而我们握紧的“笔”,就是课堂上的每一次专注,每一次对知识的求索——这,便是对那半页家书最好的续写。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二 8班 胡昕妍;指导老师:吉永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