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东莞市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牌仪式暨2025年非遗第二期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东莞市文化馆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牌并颁发证书。其中,来自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沛朝,获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沛朝获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中堂供图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传递者,是非遗赓续传承的关键。东莞历来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在今年3月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东莞共有冯沛朝(龙舟制作技艺)、刘伟团(樟木头舞麒麟)、李仲球(木鱼歌)、骆炳根(茶园游会)4人入选。数十年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生动诠释“择一事,终一生”。
其中,中堂镇的冯沛朝生于龙舟造船世家,为第五代传人。自幼随父学艺,五十余年来深耕传统龙舟制作,掌握百余道工序,尤以弹墨斗线技艺精准著称。他坚持古法工艺,所制“大头龙”舟型流畅、吃水浅、划行快,广受赞誉,已制作超500条龙舟,销往多地。他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参与编撰《东莞龙舟志》等著作,并持续走进校园、社区开展龙舟文化教学与推广,为传统龙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文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
颁牌仪式上,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东莞市文化馆相关领导为4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荣誉奖牌与证书。这不仅是对他们在非遗传承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更是希望以此激励更多人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同推动东莞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4位新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纷纷表示,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接下来将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怀着敬畏之心,做一名优秀的守护者、践行者与传播者,不负期待与重托,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为东莞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冯沛朝所做龙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味道,不改传统工艺流程、不改尺寸、不改原材料 中堂供图
传承故事
弹墨之间铸舟魂 半世匠心传龙韵
冯沛朝,1956年出生于龙舟造船世家,父亲冯怀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5年至1970年,冯沛朝一边读小学,一边跟随父亲游走于各村,协助造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对造船工作有了认识,学习原理并懂得木船、农艇的手工制作基础,对日后自己建立造船厂和龙舟制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作为冯家的第五代传承人,冯沛朝自小随爷爷冯桃和父亲冯怀女下乡造舟艇,小学毕业后专心随父亲为珠三角周边各村制作龙舟。50余年的钻研打磨,冯沛朝继承了父亲及家族世代造船的经验技艺,并对龙舟相关的传统民俗和仪式有深厚的了解。他制作的龙舟工艺精细,船型线条流畅,船头破水好,船尾消水好,很受欢迎。由于其制作的龙舟吃水浅、扒水快,深受人们的追捧喜爱,其龙舟远销周边市镇,驰名他乡。从选料、做底骨、钉蝴蝶底、反底起水、钉转水旁、做花旁、做大旁、安龙肠、上桐油灰到安龙头龙尾,冯沛朝独立执尺,掌握了100多道完整工序,贯穿其中的弹墨斗线更是其“绝活”,技术娴熟,力度得当,弹线匀速,笔直而准确,如今在中堂的龙舟制作中鲜少有人掌握。
冯沛朝所做龙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味道,不改传统工艺流程、不改尺寸、不改原材料。中堂的“大头龙”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典型传统龙舟,即“大头龙”。龙骨是由1条大杉合制成,总长为26米,龙肠分为三节用坤甸木做,龙头用人工雕刻而成。二是所做龙舟重量较轻,吃水浅,速度快。三是所做龙舟材料一般为松木或杉木。四是龙舟结构简单,适应于比赛和便于维护。五是龙舟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六是龙头高翘,船身狭长。七是龙骨只需一块长木。冯沛朝制作的龙舟也是各乡镇里质量最好的,木料上乘,不偷工减料,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并且其制作的龙舟在尺寸与设计上进行改良,3块旁板使得船体吃水浅,行进快,年年都能在龙舟竞渡上夺魁。
从少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师傅,冯沛朝制作了500多条大龙舟,培养了10多名优秀的龙舟制作技术骨干,制作的龙舟所获大小奖项不计其数。他所制作的龙舟销往增城、中山、惠州、香港等地,为水乡文脉的延续贡献了重要力量。
冯沛朝还积极开展社会传习、传播工作,先后参与了《东莞龙舟志》《中堂龙舟传奇》等书籍的编著,将自身所学转化为教材,生动详细地介绍了龙舟制作涵盖的各个工艺环节,为全民尤其是青少年普及龙舟文化。自2017年起,冯沛朝定期在东莞市图书馆中堂分馆开展龙舟课堂和手工彩绘活动,自2019年起,分别到中堂镇8所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为学生们派发《中堂龙舟传奇》等书籍,以生动形象的手工彩绘、拼图等形式开展龙舟课堂,传播龙舟制作技艺故事、龙舟礼俗,传达团结奋发、开拓进取的龙舟精神。多次参加龙舟线上公开课,面向广大市民群众授课,为水乡文脉和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播意识的普及,冯沛朝又积极投入到龙舟文化的活态传承中。自2010年起,他延用传统大头龙的制作工序,制作等比例缩小的精美龙舟工艺品,广受群众喜爱;同时促进文旅融合,线下参加非遗墟市,线上开展直播和公开课,广泛推动了项目的社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