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毛博琳《硝烟散尽,精神长存 ——重访东江纵队纪念馆有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5 11:12:10

硝烟散尽,精神长存

——重访东江纵队纪念馆有感

再次踏入东江纵队纪念馆,青灰色的建筑在阳光下肃穆而立,仿佛还带着战火年代的厚重与温度。上一次来这里还是小学时跟随老师参观,记忆中只有墙上模糊的老照片;而今独自重访,馆内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像,都成为我打开那段红色记忆的钥匙。

展厅中央,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静卧于玻璃柜中。枪托上的木纹已被岁月磨平,讲解员说,这是东江纵队战士使用过的“老伙计”,曾在东莞、惠州的山林深处痛击日寇。不远处的展台上,整齐叠放着一件打满补丁的粗布军装,衣角处仍可见暗红色的痕迹——那是鲜血与信念共同凝结的勋章。最令我驻足的是几页泛黄的电报稿,纸缘卷曲,墨迹却依然铿锵:“坚持敌后,保卫家乡”。短短八字,将我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1943年,东江纵队在极端困难中不仅奋勇抗敌,更成功护送了茅盾、邹韬奋等大批文化名人转移,以生命守护了民族的文脉与火种。

转过展角,一整面黑白照片墙无声展开。有战士们在战斗间隙盘腿学习,有村民深夜冒雨送粮,也有胜利之后军民共庆时真挚的笑脸。这些影像并未着色,却涌动着最真实的情感。东江纵队从最初百余人发展到逾万人的武装力量,依靠的从来不是精良装备,而是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鱼水深情。正如展柜中那面绣有“军民一家”的锦旗,每一针每一线,都是人民对子弟兵最质朴的信任。

夕阳西下,我缓步走出纪念馆。余晖洒落在广场中央的东江纵队雕塑上,战士们的轮廓被映照得愈发坚毅。这一次,我不再是那个只看热闹的小学生,而是一个真正读懂牺牲与坚守的追寻者。东江纵队的故事,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中。它无声地告诉我们:今天的每一寸和平,都曾有人以生命守护;未来的每一程幸福,都需我们带着红色的初心,接力前行。

或许我们不再需要冲锋陷阵,但那份“为人民而战”的信仰仍可融入日常——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在困难面前选择坚持,在历史面前保持敬畏。东纵的精神不在远处,它就在我们每一次的选择与担当中焕发生机。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 初一 1班 毛博琳;指导老师: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