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碣镇挂影洲小学 吴霜《廿五载芳华,映亮莞邑红》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5 11:03:14

在洪梅镇洪屋涡村的小巷深处,80平方米的青砖瓦房静静立着。推开木门,墙上莫萃华的照片格外醒目——这位东莞首批参加共产党,只活了25岁,却在莞邑大地上点燃了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堂屋的旧木桌前,我仿佛看见1923年的莫萃华。那时他刚从外地回来,就在这张桌上伏案书写,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章程一字一句抄在泛黄的纸上。不久后,东莞第一个团支部在这里成立,他站在桌前,对青年们说“要为工农谋出路”,声音不大,却像惊雷划破了家乡的沉寂。展柜里那本磨损的团员名册,还留着他娟秀的字迹,每个名字背后,都是被他点亮的理想。

虽一生短暂,却足够滚烫—— 16岁投笔从戎加入粤军,18岁入团找准方向,19岁建支部播撒火种,20岁入党、建农会、组自卫军。讲解员说,当年他带着农民自卫军训练时,就用院里那棵老榕树当靶心,教大家瞄准、射击。我摸着树干上浅浅的凹痕,好像能听见子弹穿过树叶的呼啸,看见他挥着手臂喊“保卫家乡”的模样——那时的他,也不过是个和我们哥哥年纪相仿的青年。

最让我心头一紧的,是展柜里那封未寄出的家书。1929年,他在增城仙村战斗前写的,纸角被战火熏得发黑,字迹却依旧有力:“为国捐躯,吾之幸也。”那一战,他再也没回来,永远停在了25岁。我盯着信上的字,突然懂了:英雄不是不怕死,是他们心里装着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是家乡的安宁,是百姓的幸福。

走出故居时,夕阳给青砖瓦房镀上了金边。想起莫萃华25载的人生,像一颗流星,却用全部光芒照亮了东莞的革命路。如今我们在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在热闹的街道上奔跑,都是他当年向往的“好日子”。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把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这廿五载的芳华,永远映亮莞邑的红色天空。

作者:东莞市石碣镇挂影洲小学 四年级 1班 吴霜;指导老师:黄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