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假期,我跟随父母来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初秋的阳光为这座青灰色建筑镀上金边,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香。踏入展厅的瞬间,时光仿佛悄然倒流——玻璃展柜里两件带着锈迹的文物在射灯下泛着微光,一下子攫住了我的目光。
讲解员姐姐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她告诉我们,这是1944年百花洞战斗的战利品。那是个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四百多名日军趁着夜色偷袭村庄。东纵战士们提前获知情报,埋伏在齐腰深的稻田里。当敌人的皮靴声越来越近,指挥员一声令下,枪声划破寂静。“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讲解员说,“战士们饿着肚子,靠着对地形的熟悉,把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得溃不成军。”
我凑近展柜,鼻尖几乎要碰到玻璃。那把步枪的锈迹像是岁月的年轮,枪托上深深的磨痕诉说着它曾被怎样紧握。最让我心弦震颤的,是枪栓内侧那道细小的刻痕——像一弯新月,又像一滴凝固的泪。讲解员轻声说:“这是战士卢锋为牺牲的战友刻下的。每扣动一次扳机,他都会想起那个永远留在十八岁的战友。”
不远处,一台笨重的《前进报》印刷机静静伫立。它的铁质机身布满斑驳,每个零件都像是会说话。最动人的是它的故事:日军扫荡时,村民们连夜将它拆解成七大箱零件,分头埋在菜园的红薯垄下。危难过后,战士们用扁担挑着这些“铁疙瘩”翻山越岭,在枪林弹雨中坚持出版。我仿佛看见,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刚结束战斗的战士们顾不得包扎伤口,就忙着摇动印刷机,把“保卫东江”的呐喊印在粗糙的土纸上。
纪念馆的墙上,挂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有个小战士笑得特别灿烂,他才十六岁,却在百花洞战斗中为掩护乡亲们转移英勇牺牲。看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我的视线模糊了——同样的年纪,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他们却在硝烟中冲锋。
夕阳西下,我们走出纪念馆。回望这座沉默的建筑,我忽然懂得:锈迹会随着岁月加深,但荣光永远不会褪色。那把刻痕的步枪,那台历经磨难的印刷机,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真理——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昨日的有人负重前行。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让这些锈迹里的故事被永远铭记,让东纵精神在血脉中流淌,就像那台印刷机曾经印出的誓言,不仅要“保卫东江”,更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多凤小学 六年级 1班 阮朔兮;指导老师:黄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