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2025年,800G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越400G;2029年,800G和1.6T光模块的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160亿美元;中泰证券研报指出,空芯光纤作为未来AI数据中心互联的主要品种,未来6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56.52%。
在数字经济浪潮与AI革命交汇的今天,光纤网络如同城市的“神经网络”,承载着信息洪流的奔涌。而在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筑牢产业根基的中坚力量。
坐落于东莞松山湖的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亨通”),正是其中一员。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该公司在光纤光缆与光连接器领域深耕十余年,持续夯实AI算力的数据传输基石。在巨头环伺的通信行业中,它如何为AI算力筑牢数据基石并赢得一席之地?答案,正藏于其所紧握的“三张牌”之中。
第一张牌:战略之“巨”——
前瞻布局,下好AI基础设施“先手棋”
“小巨人”之“巨”,首先在于其战略的纵深。作为A股上市公司亨通光电在华南布下的关键一子,广东亨通从2010年成立之初,就肩负着贴近市场、辐射区域的战略使命,每一步拓展都踏准了通信行业发展的节拍。
广东亨通成立之初以室外光缆为主营业务,扎实起步,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行业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公司进入延伸与拓宽阶段。2013年,国务院“宽带中国”战略发布;2014年,全国“全光网”建设加速推进,行业需求逐渐从骨干网向用户端“最后一公里” 延伸,广东亨通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于2014年筹建光缆组件业务,实现产业链从核心产品向配套服务的延伸;2015年布局室内光缆产品线,将产品覆盖场景从室外拓展至室内,最终完善了“骨干网-接入网”的全场景产品链。
“数字经济浪潮兴起,数据洪流对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前瞻性地将连接器业务布局高速数据互联产业。”广东亨通总经理张海林介绍。2016年,公司迈入高端化与场景深化阶段,推动光缆组件向中高端转型,更将连接器业务延伸至数据中心与机房用高速连接领域,逐步构建起从主干网络到用户侧、从室外覆盖到室内场景、从基础光缆到高速连接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能力,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这一能力在AI算力时代迎来价值重估的关键节点。当业界仍聚焦于光模块的速率竞赛时,广东亨通已清醒认识到:AI超大规模算力集群的崛起,是对整个光通信基础架构的全方位考验。数据传输的瓶颈,不仅在于光模块本身,更在于连接万卡、十万卡GPU的光纤光缆的容量、速率与可靠性。
母公司的光纤技术前置布局,为广东亨通在产品配套开发提供核心支撑。作为广东亨通的母公司,亨通光电提前攻克新一代大容量光纤,近期还在中国移动G.654E光纤光缆集采中斩获27%份额,广东亨通则基于这一核心光纤资源,配套开发适配的G.654E光缆产品,为未来800G、1.6T超高速传输铺设“超宽车道”。如今,依托母公司的技术赋能与自身多年来分阶段的稳步拓展,广东亨通已形成室内、室外光缆及数据中心连接器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持续为 AI算力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亨通力量。
第二张牌:实力之“巨”——
深耕主业,以“硬核”产品铸就行业标杆
战略的落地,需要过硬的产品力积累作为支撑。
在常人眼中,光缆或许只是埋于地下或架于空中的黑色线缆,但其内里却大有乾坤。它是数字社会的“神经网络”,其性能直接决定了信息洪流能否畅通无阻。广东亨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在两款“补短板、填空白”的明星产品上。
“骨架式光纤带通信用室外光缆”以其独特的骨架槽结构,实现了干式阻水,比传统光缆更环保、尺寸更小、重量更轻。“将纤细的光纤带精准嵌入高速旋转的骨架槽,同时实现精确的余长控制,是我们攻克的核心工艺难题。”张海林介绍道。通过自主研发整套成缆设备,广东亨通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垄断,跻身光缆制造工艺的高峰。
另一款“全铠装高抗弯高安全性室外光组件”,则如同基站信号的“坚强关节”。通过分段式注胶工艺、3D精密研磨技术和抗弯折设计,再结合金属护套防护,该组件在安全性和传输可靠性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让移动通信网络在山区鼠害、潮湿、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效、稳定的信号传输。
广东亨通硬核产品的实力,在重大工程中得到充分验证。2018年,在中国电信港珠澳大桥光缆建设项目中,广东亨通作为专项小组核心成员,凭借自身光缆制造技术沉淀,实现“当月下单当月通过厂验”,仅用10天就高质量完成特殊型号的阻燃光缆生产交付,保障了项目及时开工。这一高效响应和专业交付能力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中国电信更是在感谢信中特别肯定“勇于担当、迎难而上”的专业精神。
硬实力的持续突破,离不开母公司的技术赋能,更是源于广东亨通对高端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依托亨通光电自主研发的全国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光纤预制棒(被誉为“中国‘争气棒’”),广东亨通在新一代绿色光纤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上取得重要进展,获得行业和客户的认可。
与此同时,借鉴亨通光电在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实力,为广东亨通产品品质与交付效率提供坚实保障。亨通光电光纤光棒智能制造工厂被评为光通信行业首座全球“灯塔工厂”,代表全球智能制造最高水准。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亨通体系赢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权威荣誉,其通信用电力电缆产品更获评工信部单项冠军产品,而广东亨通也得以共享智能制造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生产制造的精细化与高效化水平。
“我们将继续聚焦产品创新,用硬核实力说话。”张海林表示。凭借在高门槛领域的持续深耕,广东亨通不仅在华南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提升至近20%,产品矩阵不断丰富,产品门类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这家“小巨人”正以扎实的产品力,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大能量”。
第三张牌:管理之“巨”——
“上善若水”与“行走的管理”
超越技术的硬实力,是企业长青的人文根基。对于广东亨通而言,“上善若水,道法通变”这八字古训,便是其精神底色与行动哲学。它早已超越宣传册上的文字,深植于企业的基因之中。
“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做人要像水一样,既有灵性又懂得适应;做企业更要懂得顺势而为,随着行业发展的浪潮不断调整航向。”张海林在采访中阐释道。
他回顾,这一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个关键决策。2010年成长初期,专注室外光缆,如水流沉稳扎根;2014年筹建光缆组件、2015年布局室内光缆,顺应“宽带中国”“全光网”趋势,如水流般灵活转向;2016年推动光缆组件向中高端转型、拓展数据中心连接产品,如水流般顺势延伸;2019年通过室内光缆扩产实现产品多元化,公司始终顺应行业趋势,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矩阵。“特别是在2018年、2019年行业需求波动时,我们及时组建非运营商团队,有效开拓了新市场空间。”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正是“道法通变”理念的生动实践。
水的特质,同样渗透于企业管理之中,张海林则奉行一种“行走的管理学”。“只要不出差,我会带着公司管理层一起下车间,从仓库、废料场地到每个工序都会看,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务实而高效的管理方式,让战略不止于纸面,而是流动为组织的生命力。
走出车间,松山湖的碧波绿树与现代化厂房相映成趣。在这片产城融合的热土上,张海林不仅是建设者,更是东莞发展的见证者。“自2011年加入广东亨通以来,我亲眼见证了松山湖的快速发展。”张海林指着窗外日新月异的环境说道,“如今园区的环境、生活的配套、交通、就医、孩子的教育……都在持续改善,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水无定形,商无定势,唯顺势者,奔流不息。在中国光通信产业冲向世界价值链高地的征程中,广东亨通正以其独特的“亨通之道”,将水之柔韧与光之速度融为一体,为“东莞智造”注入汩汩活水、点亮熠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