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迈进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那一刻,仿佛有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走进那段烽火岁月。展馆入口处,一尊东纵战士的铜像巍然伫立,战士目光如炬,紧握着步枪,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向战场,那坚毅的神情,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缓步走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英雄墙,上面镌刻着无数东纵战士的名字。有的名字旁边,还附着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里的战士青涩稚嫩,却难掩眼神中的果敢与坚毅。我轻轻抚摸着墙面,指尖划过一个个冰冷的名字,心里却涌起阵阵暖意,这些名字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是为家国毅然赴死的忠魂。 展柜里,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静静躺着。枪身布满了深浅不一的划痕,讲解员告诉我,这是当年战士们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时留下的痕迹。我凑近仔细看,能清晰看到枪托处还有几处凹陷,那该是多少次激烈的碰撞才形成的啊。想象着战士们端着这把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模样,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旁边的展柜中,一张泛黄的作战地图引起了我的注意。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箭头和圈点,线条有些潦草,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讲解员说,这是当年东纵指挥员在战斗间隙,凭借记忆和对地形的熟悉手绘的。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地图,战士们在大岭山的山林里神出鬼没,一次次成功打击敌人。我盯着地图上蜿蜒的线条,仿佛能看到战士们在崎岖山路上快速穿梭的身影,能听到他们传递情报时压低的、却充满力量的话语。
纪念馆的影像厅里,循环播放着东纵战士们的纪录片。屏幕上,战士们穿着破旧的军装,吃着难以下咽的野菜,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当看到他们在寒冷的冬夜,仅仅依靠薄薄的毯子御寒,却依然坚守阵地时;当看到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大声喊出“为了祖国,死不足惜”时,我的心被狠狠揪住。那些年轻的脸庞,带着硝烟的痕迹,却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从影像厅出来,我来到了“军民鱼水情”展区。这里展示着许多百姓支援东纵的文物:有老乡们连夜赶制的布鞋,针脚细密,透着浓浓的关切;有百姓偷偷送给战士们的粮食,用粗布袋子装着,上面还留着体温;还有一封封鼓励信,字迹歪歪扭扭,话语却无比真挚:我仿佛身临其境,想象着他们说着:“孩子们,你们尽管去打鬼子,家里有我们呢!”看着这些,我真切感受到,东纵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那是真正的军民一心,共同抗敌。
走出纪念馆,阳光倾洒,将我周身包裹。望向不远处的东莞城,高楼鳞次栉比,街道上车水马龙,一片繁荣祥和。这幸福的生活,是无数东纵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站在先辈们用热血铺就的道路上,更应铭记历史,传承东纵精神。
东纵精神是什么?是战士们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是百姓们支援前线时的赤诚热忱,是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家国情怀。我们要将这精神融入血脉,努力学习知识,锤炼品德意志,将来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像东纵战士那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勇敢担当,奋勇向前,让东纵的精神火炬,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指引我们逐光向未来。
作者:东莞市石碣镇挂影洲小学 四年级 1班 唐翠彤;指导老师:黄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