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0-13 20:01:31
“金九银十”的九月,东莞的“百万英才汇南粤”秋季招聘会暨“名企名校行·校园东莞日”活动,2025年度的秋招首招开进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两天,两所高校,100家名企,3300多个岗位,收获10758份简历,初步达成意向1872人。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为何是桂林?这场看似寻常的区域引才,实则是一次经过精密计算的战略落子,蕴含着东莞在产业跃迁与人才争夺战中的深层思考。
PART.01




选择桂林,并非一时兴起。据东莞人社相关负责人分析,这背后是“学子们‘乐意去’与企业们‘希望来’的双重诉求”所促成的一场双向奔赴。广东与广西同饮一江珠江水,两地人文特色、饮食及生活习惯相通相融,使得广西学子对前往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抱有很高热情。与此同时,东莞正大力发展的“8+8+4”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前期调研显示,东莞企业对桂林高校毕业生的评价极高,招聘期待强烈。
事实上,东莞企业与桂林高校的缘分早已结下。早在十多年前,一批富有远见的企业就已将桂林视为人才引进的重要地区。例如,三友联众、气派科技等东莞名企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三友联众通过订单班、项目制合作与桂林地区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引才育才模式,每年都稳定吸收几十名应届毕业生;气派科技同样是桂林高校的“老朋友”,其重视人才的程度令人动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就业科科长徐学武曾分享过一次回访经历:气派科技的老总在讲起在企毕业生时,不仅能准确地叫出每位毕业生的名字,甚至还能清晰地描述出他们的工作特点和成长规划。这些企业早期的深耕,为莞桂之间的人才通道铺设了最初的基石。



2023年12月,“莞邑启航 逐梦湾区”高校毕业生招才引智桂林地区专场招聘活动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启动。
而2023年12月东莞市首次组团前往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招才引智活动,则将这种零星的、企业自发的合作,升级为系统性的、城市主导的战略行动。正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聂慧所指出的:“那场盛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众多桂电学子在东莞实现了人生梦想,更搭建起了校地合作、人才共育的坚实桥梁。”

那场“成功盛会”播下的种子,如今已开花结果。据统计,近三年已有1152名桂电毕业生选择到东莞这片热土上扎根成长、施展才华。通过入企走访了解到,已在东莞就业的桂林学子普遍能够做到人岗匹配,适应性强,并且深感在东莞发展有成就感、有用武之地。他们之中,有力得机械的业务负责人胡恩华(2012届),从青涩毕业生成长为涉足AI配套领域的公司高管;有易事特集团的控制软件工程师韦庆(2021届),在同事的支援与项目的锤炼中快速成长;也有广东博力威的电子工程师陈禹哲(2022届),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学好专业知识”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底气;更有像漫步者科技的殷超援(2023届)和广东特发光缆的杨荣萍(2025届)这样的新生力量,在这里找到了“虽在外地似在家”的归属感。他们的共同经历,是莞桂人才合作最生动的见证,也为本次更大规模的招聘活动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

东莞的再次到来,被聂慧视为“既体现了东莞对桂电学子的高度认可,更是粤桂同心、携手共赢的生动实践。”这已不是一次陌生的探索,而是一场基于过往成功经验、企业长期耕耘与深厚互信的“深化合作”。

PART.02



信任的基石,归根结底源于双方供需的深度匹配。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创新驱动发展。其立市之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以及雄心勃勃打造的“智能制造”新高地,对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有着近乎饥渴的需求。而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首的桂林地区高校,正是解开“为何是桂林”的第一把钥匙。
尤其是被誉为“广西小清华”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桂电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大赛中屡获最高奖项,其培养的毕业生正是OPPO、vivo等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巨头最为青睐的“潜力股”。
另一位“隐形冠军”是桂林理工大学的材料学科。东莞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布局上快马加鞭,而桂工在此领域的优势,恰好满足了东莞企业如鼎泰高科、银禧科技等对核心技术人才的刚性需求。广东鼎泰高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HR的反馈极具代表性:他们不仅通过大规模招聘广撒网,更借此机会与在桂高校签订了产才合作协议,一举解决了“全年材料学硕博人才需求”。这种从“零售”到“批发”、从“招人”到“育人”的转变,正是校地合作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东莞企业与我们桂林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匹配度可以用一个螺丝一个铆来形容,就冲这个契合度,我们就会带师生去东莞企业看看,去东莞的镇街看看。相信随着双方联动的加深,东莞一定会成为更多桂林高校学子们毕业流向的首选之地。”活动期间的校政企洽谈中,桂林理工大学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指导中心主任迟国东用一个比喻形象地点出了校地之间微妙特征。
PART.03


如果仅仅将这次活动理解为一次高效率的引才,那便低估了莞桂双方的远见。五位桂电校友口中那个“包容”“有家的感觉”的东莞,揭示了引才更深层的逻辑:一座城市能否留住人心,关键在于它能否提供超越薪酬的职业发展与生活体验。
“东莞的包容性非常强,让人有家的感觉。”这句话成为诸多桂林地区高校学长学姐不约而同的共识。东莞市漫步者科技有限公司的殷超援动情地分享,公司为他分配的独立宿舍,让他“虽在外地似在家”。广东特发光缆的杨荣萍则被这里亲切的工作氛围打动:领导毫无架子,甚至会以“普通大叔”的身份为产线上遇到问题的她耐心讲解。即使是工作中的失误,在东莞也能转化为成长的养分。殷超援坦言曾因输入错误造成严重失误,“但公司包容了这次错误,让我明白工作中需要更加仔细小心。” 这种包容与关怀,构成了东莞独特的城市温度。
在职业成长上,东莞提供的是一条“快车道”和一个“大平台”。易事特的韦庆分享了他第一次出差时同事连夜送工具支援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支持与实战经验的宝贵。
对于生活,东莞则展现出其“宜业”更“宜居”的另一面。杨荣萍描述了她的生活圈:公司附近超市林立,生活节奏很舒服,下班后还可以骑电动车去公园逛逛,欣赏附近的美景。在陈禹哲看来,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适应新城市,“做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在东莞找到的平衡之道。




对于有志者,东莞更是一片创业沃土。胡恩华从打工者到企业合伙人的蜕变,正是东莞创业环境的生动写照。他介绍,东莞为毕业生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人才补贴和住房补贴。更重要的是,东莞以制造业为基础,桂电的专业知识与东莞的产业需求高度契合,为创业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对未来充满信心:“预测到2035年,AI市场规模将达到9000亿,这是一个万亿赛道,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何是桂林?”——这不仅是关于一次招聘活动的疑问,更是关于一座城市如何选择其发展伙伴、如何规划其人才航线的深刻命题。
东莞用一场精心策划、成果丰硕的“首秀”给出了答案:这里不仅有浇筑多年的信任基石;还有与东莞产业蓝图高度咬合的人才齿轮;更有因合作而开启的从“引才”到“育才”的深度共生关系。
· End ·
来源:文/东莞日报记者 王子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