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南城石鼓社区,一座建于光绪年间的百年祠堂——裔暹李公祠,如今飘着淡淡的墨香。
书法家们相聚挥毫写大字、研习书法艺术,孩子们学书法、画水彩,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座活化后的祠堂,不仅是居民的精神家园,更是石鼓社区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石鼓社区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从解决“停车难”到打造岭南风情街,从旧祠堂焕新到“光储充”停车场落地,从出租屋文明共享到城乡融合治理,在社会治理、基础配套、文化赋能等方面全面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石鼓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百年祠堂大变身 让传统活起来
裔暹李公祠曾是石鼓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历经百年风雨,一度闲置。
如今,它被活化改造成“石鼓翰墨缘书法公益社”,开设书法公益培训班等各类文化活动,成为社区居民研习书法、传承文化的公益平台。
“提笔要稳,中锋行笔才有力道……”闲暇时,书法爱好者们在此挥毫泼墨,孩子们也来这里学习书法、水彩画,感受艺术的熏陶。书法社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更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文化赋能不止于一座祠堂。裔暹李公祠不远处,就是石鼓社区的中心位置,矗立着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大的石鼓村史馆,750多年的古村历史被娓娓道来。
从明清时期的农耕器具,到改革开放后的工厂旧机床,再到如今“百千万工程”的规划图,多个展区串联起石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夜幕降临时,活跃的祠堂恢复平静,而旁边曾上演过“村晚”的文化广场却开启了“热闹”模式。亮丽夜灯的照耀下,人们或跳广场舞,或健身运动,孩子们在旁追逐嬉戏……音乐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点亮着乡村的夜生活。
邻里关系更温馨 让基层治理新起来
不少第一次来裔暹李公祠上书法公益课的学生都好奇,往哪走更快到“课室”?宗祠就在古色古香的馀庆路边上。市民如果开车来,只需停在馀庆路两旁划分好的停车位上,穿过小巷子不过30米。
曾经的石鼓社区,停车难、道路拥堵是居民的“心病”。近年来,石鼓以解决“停车难”为突破口,探索道路管理新模式,通过分区分流、“一车一档”等方式,规范化管理车辆。同时,利用社区闲置地建设停车场,有效缓解社会临时停车需要,满足不同群体停车需求,努力实现从“停车难”变“停车易”的转变。
“人行道的明显区分,平时散步、慢跑都更惬意了!”不少社区居民称赞的慢行空间,也是今年石鼓辖内道路迎来的新变化——形成层次分明的行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优化社区主路的停车空间,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祠堂里,石鼓翰墨缘书法公益社的书法家正耐心指导孩子们写毛笔字,大家欢聚一堂,享受文化公益活动。“现在的石鼓,没有‘本外’之分,大家都是一家人。”石鼓社区党委委员李观达说。
为推进城乡融合,石鼓推出“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以“一栋一公约”为抓手,围绕环境文明、秩序文明和服务文明等方面,引导来莞务工者积极参与到出租屋管理、矛盾调解中来。
从“管理”到“共治”,变化体现在细节里:出租屋门口挂起“星级文明户”牌匾,楼道里贴着住户们共同制定的“公约”;就连社区的照片墙,都是居民你一张我一张共同分享组成的……
石鼓还通过党建引领,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形成“小事社区办、大事商量办”的共治模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环境优化配套升级 让生活美起来
石鼓社区的蝶变,不仅体现在祠堂活化带动的文化振兴、网格化精细化的治理创新上,更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
站在馀庆路街头望去,这条曾是“90年代风貌”的街巷,如今青砖灰瓦、花窗格扇,岭南风情扑面而来。“平改坡”工程更是让众多老旧民房屋顶换上“新衣裳”,鲜艳红花点缀,成为沿路一道风景线。
而在社区另一端,闲置地变身的儿童公园里,滑梯、秋千、沙池一应俱全;石鼓河沿岸,亲水平台蜿蜒延伸,居民饭后散步时可凭栏观鱼,等候飞驰的城轨在河面上方呼啸而过,体会平行世界的“动与静”。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全市首个“光储充”一体化停车场。光伏顶棚既能遮阳挡雨,又能发电储能,可满足停车场自身用电需求,还能为社区电网补能。
“以前绕绕转转找车位,现在来了就有位停,新能源车还能顺便充电,太方便了!”居民张先生说,这个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停车难”,更成为社区绿色发展的“新名片”。
如今的石鼓社区,既有千年古村的厚重历史又有现代社区的活力气息。百年祠堂里飘着墨香,村史馆诉说着古村的故事,儿童公园里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
从一座祠堂的活化,到整个社区的焕新,石鼓社区的故事,正是南城“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未来,石鼓还将继续书写更多“旧貌换新颜”的精彩故事,为东莞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石鼓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