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久地凝望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好似透过那斑驳的墙壁,越过长长历史河流,遥看那一支铁骨铮铮的东江纵队。念此,就让我重新到这东纵路走上一遭吧。
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的旗帜,矗立在广东人民的心中;是孤悬敌后的英雄,就像插入敌人心脏的利刃;是中华文化的守卫者,成功营救茅盾等数百位文人墨客,得以让中华文化继续流淌在笔墨纸砚之间;更是国际主义精神的彰显者,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的事迹动人心弦。东江纵队以伟大的东纵精神书写了一代辉煌,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拯救民族于危亡。
东纵精神在如今的新时代已不再只是“过去式”,更是当今人们的精神密码。当年东纵将士们团结一致抗敌的意志已转变为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也是东莞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的精神源头;烽火岁月,枪弹穿痕,给新时代打响名为“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一枪,众多优秀的企业纷纷冒头,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生与活力。
细看那针脚粗糙的军装,打着补丁的军包,还留着历史的余温,见证着那个年代的艰苦与奋斗。很难想象,东江纵队中有着大量“红小鬼”,正当十五六岁的年龄,不能像我们一样闲走在校园大道上,而是背着枪支,奔跑在前线上,于此,这不再是瞻仰历史,而是两代“00后”的隔空对话。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的时代任务又该当何为呢?
东纵精神不应尘封于博物馆,而应化作新时代破釜沉舟的利刃,青少年勇往直前的助推。东江纵队以其坚定的勇气与毅力开拓了新时代探索的机遇,“重走”便是我们征程的起点,它意味着我们作为青少年要以继承者的身份去理解、去担当、去传承。
当年烽火硝烟的这片地区,如今已蜕变成拥有不竭动力的一方天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先烈们不曾见过的风景。这场重走东纵路的旅程,于我而言意义非凡,它让我明白,生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传递这份厚重的精神堡垒,继续书写一代代“东纵故事”。以实践让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作者:常平镇新城学校初中部 初三 2班 孙悦童;指导老师:刘丽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