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黄江中学 李佳怡《沿着东纵红星路,续写青春新答卷》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1 15:16:47

攥着印满30个红色研学点的地图,我的“重走东纵路”从虎门销烟池边启程。指尖划过“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榴花抗日纪念亭”的标记,像触摸一串滚烫密码,解锁东莞大地上那段烽火岁月的记忆。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竹篱笆旁,泛黄的《前进报》复制品里藏着先辈的坚守——编辑们借月光刻蜡纸,用锅灰调油墨,“抗战必胜”的字迹力透纸背。蹲在战士们煮野菜的瓦罐旁,我忽然懂了“艰苦奋斗”不是教科书里的短语,而是瓦罐壁的焦痕,更是东莞从“世界工厂”迈向“智造新城”的底气。东坑镇红色熔炉基地的“模拟送情报”体验更让我难忘,蒙眼穿过“封锁线”时的心跳,让我想起交通员李淑桓宁死不屈的壮举,“勇敢”从此有了具体模样。

茶山公仔非遗工坊里,老匠人握着我的手给“东纵战士”公仔上色:“红色要浓,是热血;军装要正,是担当。”这让我明白,非遗是传递红色记忆的纽带,就像年轻人用短视频讲东纵故事、做红色文创,都是让革命精神“活”在当下。寮步镇香市红色驿站里,老人讲述父亲——东纵卫生员“救死扶伤为百姓”的往事,也让我想起学校的“爱心义卖”,原来“为民奉献”从来不是大事,是老卫生员的绷带,也是我们递出的旧书。

最触动我的是石龙镇东征博物馆的展柜:孙中山“振兴中华”的手稿旁,摆着东莞产的5G基站模型。讲解员说:“先辈为民族独立冲锋,如今东莞靠创新突围,都是答‘振兴中华’的考题。”是啊,从大岭山纪念馆里磨损的步枪,到东莞展览馆里精准的机械臂,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东纵精神。

30个红色研学点,是30次与先辈的“对话”。这场旅程让我懂得,青春使命不是空谈——课堂攻克难题、课后宣讲红色故事、假期做社区志愿者,都是接过精神火炬。沿着东纵路前行,我们定能用脚步丈量责任,在新时代赛道上,续写属于青年的“东纵新故事”。

作者:东莞市黄江中学初二22班李佳怡;指导老师:张林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