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常平第三小学 周昊辰《石碑记得,我们也记得》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1 00:17:33

凤岗革命烈士陵园的石阶,被六月的雨水洗得发亮。我伸手触摸纪念碑的基座,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蔓延。碑身上,一个个名字在阳光下静默着,像一扇扇通往过去的窗。“黄友,1927-1945……”我轻声念着这个名字。老师告诉我们,他牺牲时只有18岁。18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已经用生命书写了历史。

在黄友亭,我们小组像侦探一样研究碑文。“快看这里!”周昊辰指着“老虎山下”四个字,“这就是他们战斗的地方。”我们趴在地上,用彩笔绘制战斗路线图。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我仿佛听见了1944年那个雨夜的枪声。最让我震撼的是接下来的“后勤支援”体验。扁担压在肩上时,我踉跄了一下。周涵奕在前面喊:“坚持住!当年的战士可是要挑着这些翻山越岭!”汗水模糊了视线,我忽然明白,课本上“艰苦卓绝”四个字,原来是这样沉重。

陵园管理员邓叔叔告诉我们,黄友在最后时刻把入党申请书贴身收藏,高呼“为革命尽忠到底”。他说这话时,眼睛望向远方,仿佛在看着什么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他们为什么不怕死?”回程的大巴上,我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我:“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牺牲能换来亲人的平安,你会犹豫吗?”我想起自己站在纪念碑前的心情。当我的手触碰到那些冰凉的名字,掌心却渐渐温热起来。那不是阳光的温度,而是一种在血脉里苏醒的记忆。原来,英雄从未走远,他们就活在我们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里,活在东莞这片热土的每一寸肌理中。

如今,每当我遇到难题想放弃时,就会想起那个肩挑扁担的下午。扁担会卸下,但担当不能卸下。石碑会老去,但记忆不会老去。我知道,真正的纪念,不是重复他们的道路,而是走出我们自己的、同样坚定的道路。当我在数学草稿纸上画下新的解题思路,笔尖勾勒的,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战斗路线图”?石碑记得每一个名字,而我们将用整个未来,证明这种记得值得。因为那冰凉的碑石深处,跳动着一颗永远温热的心——它从1945年跳到现在,并将通过我们的手,跳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东莞市常平第三小学 五年级 5班 周昊辰;指导老师:于敏林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