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朗气清。国庆、中秋“双节”同辉,岭南美术馆精心策划为期五天的岭南艺课,为市民游客送上精彩纷呈的假日文化盛宴。

同心共筑·线绕华章
——双节钉子绕线画活动
“双节”假期的首场活动,以一抹热烈的“中国红”拉开序幕。45组亲子家庭满怀期待地走进活动现场,在林永悦老师的引领下,开启一段指尖上的红色艺术之旅。
活动伊始,林永悦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在场的大小朋友揭开了钉子绕线画的神秘面纱。她引导大家思考如何用线条的张力,去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敬意与对未来的编织。孩子们听得入神,家长们也频频点头。
实践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一时间,现场响起了富有节奏的轻轻敲击声——那是孩子们在家长的辅助下,小心翼翼地将钉子钉入木板。随后,丝线在孩子们灵巧的手指间穿梭、缠绕。从简单的轮廓勾勒到复杂的内部填充,一根根丝线将独立的钉子连接成紧密的整体,逐渐显现出图案。
两个多小时的专注创作后,一幅幅独具匠心的钉子绕线画陆续完成。孩子们自豪地举起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与喜悦。这些作品不仅是一件件手工艺品,更是45个家庭共同用爱与创意向祖国献上最真挚的礼物。

竹韵寄相思,共编团圆梦
——竹编画活动
“双节”假期第二天的活动,萦绕在竹子的清雅与团圆的韵味之中。40位来自不同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跟随林永悦老师,步入竹编的静谧世界。
林永悦老师以“竹”为引,向大家娓娓道来竹编艺术的悠久历史与发展。她从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有节、坚韧的精神讲起,延伸到竹编工艺从日常用具到精美艺术品的演变历程。
在理论学习之后,便是动手实践的时刻。林老师耐心演示了基础的编织技法,如挑一压一、经纬交织等。参与者们手持竹篾,开始尝试编织。篾条在指尖翻飞、交错,大家将内心的思念与祝福,编织进这细密的经纬之中。
经过精心编制,一幅幅充满个人巧思的竹编画作诞生。活动现场弥漫着竹子的天然清香和浓浓的温情,传统竹编技艺被赋予了全新的情感内涵与时代活力。

国韵药香·绘染岭南
——中草药香氛画活动
假期第三天的活动,是一场调动了视觉、嗅觉与触觉的多感官艺术体验。活动一开始,嘉慧老师便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岭南地区常见的中草药。她不仅介绍了这些药材的药性、功效,更着重讲述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中的应用。参与者们好奇地传看、嗅闻。
在了解了材料的特性后,创作环节正式开始。参与者们用镊子将干燥的草药、花瓣、根茎等,根据其形状、颜色和香气,在画板上进行拼贴、组合。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药香与花香交织,令人心旷神怡。
当作品完成时,每一幅香氛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场活动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亲切、有趣、实用的方式,植入到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美学之中,让传统国粹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丰年共创,团圆同筑
——五谷杂粮图手作活动
第四天的活动,充满了大地与丰收的气息。在嘉慧老师的带领下,40位参与者用常见的五谷杂粮,创作出了非凡的艺术作品。
嘉慧老师从“五谷”文化讲起,她向大家展示了稻、黍、稷、麦、菽等各类谷物,并解释了它们在中华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五谷丰登”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她引导大家观察不同谷物的形状、颜色和质感,鼓励大家将这些自然的馈赠视为创作的材料。
创作过程充满了惊喜与乐趣。参与者们细心地将一粒粒谷物粘贴到画板上。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一粒豆子的位置偏移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现场气氛专注而愉快,大家都在与这些小小的谷物进行着安静的对话。
当一幅幅五谷杂粮图最终完成时,现场响起了阵阵赞叹。这场活动,让参与者们在艺术创作中重新审视食物的价值,深刻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光荣。

金秋共绘,向阳而生
——石英砂肌理画创作之旅
“双节”期间,岭南艺课的压轴之作,是一场充满现代感与力量感的艺术挑战。林永悦老师与40位参与者一起,用石英砂与丙烯颜料,共同踏上一段激情澎湃的创作之旅。
林老师先向大家介绍了石英砂肌理画的独特魅力。她解释道,通过在丙烯颜料中混入石英砂,可以创造出普通绘画无法比拟的立体感和粗犷质感,使画面如同大地般厚重。她还现场演示了调砂的比例、堆砌的技法以及如何利用画刀塑造出各种纹理。
大家拿起画刀,像一位位建筑师和雕塑家,开始在画布上“施工”。无论是孩童大胆奔放的涂抹,还是成年人细致入微的雕琢,每一种尝试都在画布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整个现场充满了创作的激情,色彩与质感在这里激烈碰撞。
活动最后,大家举着各自沉甸甸的作品合影,脸上洋溢着如同“向日葵”般灿烂的笑容。这场活动,为为期五天的“双节”艺术盛宴画上了一个充满力量、希望与阳光的圆满句号。
五场艺旅,各美其美。“双节”期间的系列岭南艺课,让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在亲手创造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审美素养,收获了珍贵的亲子时光与个人成长。这个“双节”,艺术的光芒在岭南美术馆闪耀,文化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