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周梓晗《战地蓑衣:东江纵队的“隐形凯甲”》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0 12:37:16

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幽暗的展柜深处,一件褪去光泽、染上岁月灰白的深褐色蓑衣静静垂落。边缘的磨损与暗沉的渍痕,无声诉说着八十年前华南敌后战场的风雨硝烟。这件岭南农家的寻常雨具,在烽火年代,化作了战士们抵御死亡的“隐形铠甲”。

1941年春,东莞大岭山晨雾弥漫。十九岁的通讯员阿明身披棕褐色蓑衣潜伏于灌木丛,棕麻与枯枝浑然一体。日军巡逻队近在咫尺,却未能察觉这“会呼吸的草堆”。在多雨的岭南,蓑衣被巧妙改造:领口收紧、草绳束腰,既是遮风挡雨的屏障,更是伏击时的天然迷彩。

它见证过惊心动魄的时刻:1942年百花洞之夜,三十余名如“山间稻草人”般潜伏的游击队员,于黎明破晓时骤然跃起,以土制手榴弹炸毁日军机枪阵地;1943年反“扫荡”激战中,一颗流弹穿透蓑衣,却奇迹般卡在坚韧的麻纤维里,为战士挡下致命一击。前襟那处不规则的破洞,成为“一蓑烟雨”中镌刻的热血印记,凝固着生死一线的惊魂。

这件蓑衣,承载着东江纵队的精神内核——每一根浸润雨水的棕麻,都饱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每一针每一线,都凝结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它不再仅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个民族在风雨飘摇中,以智慧与勇气铸就的精神铠甲,其蕴含的沉甸甸信仰与牺牲,穿越时空依然震撼人心。

岁月流转,八十年光阴飞逝,“蓑衣”的意象在东莞这片热土上焕发新生。它不再是战火中的伪装,而是化作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象征:车间里,工人们的蓝色工装,是精益求精的“工匠蓑衣”,为“世界工厂”增辉;城中村,早餐摊主凌晨忙碌的身影,是披着晨曦的“烟火蓑衣”,用热粥温暖城市清晨;社区,志愿者佩戴的红袖章,是邻里守望的“善意蓑衣”,默默守护家园安宁。

从烽火岁月到大湾区的璀璨霓虹,从遮蔽枪林弹雨的棕麻蓑衣到撑起万家灯火的凡人微光,时代容颜在变,不变的是中国人血脉中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与担当。我们致敬东江纵队的铁血荣光,更珍视由无数平凡人用汗水浇灌的新时代。正是这一件件“新蓑衣”,守护着先辈梦寐以求的盛世,也编织着祖国更加辉煌璀璨的明天。

作者: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初三 11班 周梓晗;指导老师:周雄荣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