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处遗迹都是历史的眼睛,凝视着我们的来路与归途。”
——题记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学校组织的“重走东纵路”红色研学之旅,让我得以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那段滚烫的历史。
七岁那年随父母初访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记忆已然模糊,那些斑驳的文物对年幼的我而言,不过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今,手捧研学手册再次驻足馆前,“东江铁流,南粤旌旗”八个鎏金大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馆内静谧无声,时间在此凝固。没有璀璨夺目的珍宝,只有静静诉说的历史——枪管锈蚀的老式步枪静卧展柜,木柄上深刻的纹路如老人手背上暴起的青筋,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当目光落在一幅黑白照片上时,我不由屏息:年轻的战士们正用刺刀奋力撬开铁丝网。他们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唯有眼神如寒星般锐利明亮。就在这一瞬,冰冷的展品被赋予了温度,我仿佛听见了震耳欲聋的炮火,闻到了硝烟弥漫的气息,看见了前仆后继的身影。
馆内一本普通的日记给我的震撼最为深刻,泛黄的纸张上,稚嫩却坚定的笔迹记录着:“1943年冬,与日军激战竟日,大获全胜。歼敌200余,缴枪250支。”老师轻声告知,日记的主人当年不过十来岁。我怔在原地——竟是同龄人!那个本该在学堂诵读诗文的少年,却用尚且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家国重任。
午后,我们围坐在苍劲的古树下齐声高唱《东江纵队之歌》,当“我们是广东人民的子弟兵”的旋律响起,每个人的声音都不自觉地高昂激越。这一刻,课本上抽象的历史概念化作脚下这片土地的呼吸,那些文字记载的壮举原来就发生在我们站立的地方。
返程途中,奶奶常讲的东纵故事在脑海中愈发清晰。从前总觉得烽火岁月遥不可及,此刻才豁然开朗——历史从未远离,它深植于我们脚下的每寸土地。
铭记,是最好的缅怀;传承,是最深的致敬。当青春的脉搏与历史的回响同频共振,我们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英魂铸就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东莞市麻涌镇古梅第一中学 初二 23班 代兆航;指导老师:钟柔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