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的江门防蚊宣传海报!一起学起来→
江门发布 2025-10-10 11:21:22

 

当前江门正处于

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关键时期

各位江门街坊

防疫灭蚊知识

你都记牢了吗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

我们刷手机就能获取防蚊知识

然而,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

又是如何宣传防蚊知识的呢?

 

近日

我们在故纸堆里发现了⼀份

由江门新会城镇爱卫会

于1986年编印的科普传单

——“蚊蝇鼠防制常识转盆”

 

泛黄的纸张、工整的板书、详尽的知识

瞬间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朴素的年代

今天

就让我们⼀边怀旧

⼀边看看这些老知识

是否依然科学

 

39年前的“科普转盘”有多牛?

通过原始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份宣传材料形式新颖(采用了可旋转的“转盆”设计)、内容硬核,堪称“宝藏科普”。

 

内容全面,体系清晰

不仅涵盖了按蚊、库蚊、伊蚊三大蚊种的鉴别(孳生地、卵、幼虫、成蚊体态),还将蚊、蝇、鼠“三害”的基本常识、传播疾病、防制要点进行了系统梳理,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数据详实,科学严谨

即便是手写宣传册,也充满了科学精神。精确到了蚊虫每次吸血量(2微升)、苍蝇带菌量(多达10亿)、鼠牙生长速度(每月长0.5—1英寸)等细节,令人惊叹。

 

方法实用,指导性强

提出的“日日通沟渠,三日清斗井,盆缸倒积水,花瓶勤换水”等措施,朗朗上口,切中要害,至今仍是防蚊最核心、最有效的方法。

 

面对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威胁,这些源自过去的朴素智慧,依然是我们守护健康的宝贵财富。

 

从朴素的海报回到今天,我们更能感受到防疫灭蚊工作的重要性。当前,为提升群众对基孔肯雅热的认知度和防控主动性,我市将防疫灭蚊知识科普引导作为当前的重点任务,凝聚“全民灭蚊、共抗疫情”的共识。

 

老方法,新解读

时光流逝,但蚊虫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的基本原理并未改变。基孔肯雅热作为一种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正成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新威胁。

 

让我们用现代视角

重新审视这些“老秘籍”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金科玉律”

 

  • “清积水”:依然是防蚊最核心、最环保的手段。蚊卵需在水中孵化,从源头上清除孳生地,效果远胜于任何化学杀虫剂。

    老宣传单上的“倒积水”是绝对真理!伊蚊尤其喜欢在小型积水中繁殖。

 

  • “通沟渠”:保持环境清洁,疏通排水系统,能有效破坏蚊蝇的孳生环境。这不仅防蚊,更是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

    “消灭一条孑孓相当于杀灭一百至四百只蚊”: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源头治理的巨大乘数效应,极具宣传智慧。

 

新时代防蚊倡议

1986年推荐的敌敌畏、敌百虫等药物,因其对环境的潜在风险,如今已在家庭环境中被更安全、高效的拟除虫菊酯类产品(如电热蚊香液、蚊香、蚊片)所替代。

 

今天的我们有了更先进的蚊虫监测技术、生物防治方法和社区综合管理理念。传承历史智慧,运用现代科技。让我们从这份1986年的宣传册中汲取经验,共同行动:

 

七天七招

图片

1️⃣家家户户点蚊香。倡导市民群众在蚊虫活跃时段和集中消杀时段,于室内安全规范使用合格蚊香、电蚊液或电蚊拍等物理灭蚊工具。

 

2️⃣家家户户挂蚊帐。倡导市民群众在睡眠时使用蚊帐,将其与外界环境隔离开,减少蚊虫接触的机会,从而降低再次被蚊虫叮咬感染病毒的可能性。

 

3️⃣家家户户装纱窗。倡导市民群众在家里全面安装、修补纱窗、纱门,确保完好有效,有效隔断蚊虫入侵。

 

4️⃣家家户户清积水。倡导市民群众勤清积水,翻盆倒罐,清空花盆底托、闲置容器内的积水;疏通堵塞的阳台地漏、空调排水管;妥善处理瓶罐等可能积水的杂物。

 

5️⃣家家户户倒垃圾。倡导市民群众定期打扫卫生,清理家具底部、墙角缝隙、厨房水槽下方、卫生间角落等卫生死角;及时整理室内外杂物(如纸箱、塑料袋等),修剪盆栽枝叶,并清除小型绿化区域的落叶杂草,减少蚊虫藏匿空间。

 

6️⃣人人出门涂驱蚊液。倡导市民群众在户外活动时(尤其是清晨、黄昏),主动在裸露皮肤喷涂经认证有效的驱蚊水(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

 

7️⃣立体式全方位杀灭蚊虫。同时在早上7—10时和下午4—7时,实行一早一晚灭成蚊工作。

转发这份“穿越时光的指南”

让我们一起

清积水,清垃圾,灭毒蚊!

 


来源:新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