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叶丹丹《被高射炮照亮的人生》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10 09:58:07

小时候,爸爸的书桌最下层,压着一本蓝皮的本子,封皮边角卷得像发皱的糖纸,里面每页都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弹道弧线,数字旁边常带着圈或叉——那是他当抗美援越高射炮参谋时,在战场上算错又改对的痕迹。而我当年甚至还以为就是一本普通的草稿本,直到长大些,才知道纸页间藏着1966年越南战场上的硝烟。

1966年,爸爸18岁,被部队选中,出发越南抗美。那会儿他是九师高射炮营的参谋,不用扛炮管冲锋,却要趴在掩体里盯着测算板,算准美军轰炸机的航线。他总说那时候的天要么晒得炮管烫手,要么下大雨泡得掩体漏水。我看过他穿着军装的黑白照片,虽然斑驳,却难掩他的帅气英姿。我无法想象一个刚刚成年的年轻小伙,在炮火连天的泥泞里一呆就是一整天,他是如何做到毫不退缩毫无畏惧的。“阵地上三门高射炮,每门炮后都站着五个战友,只要算错一个数,炮弹打偏,我们就会暴露,然后全军覆没。”

有次美军轰炸机来得突然,侦察机刚掠过山头,炸弹就跟着往下落。隔壁的山头瞬间被炸成平地,而爸爸趴在泥水里,纹丝不动,依旧在测算本上争分夺秒地计算着!笔滑得打颤,汗水流进眼里也不敢擦。“快点算、再快点”,直到算出“方位315,仰角42,速射两发”,他嘶吼着精确数据,随即便听见高射炮“咚咚”的巨响……

震耳欲聋过后,他颤抖着,耳鸣着,在测算本上画了个小炮筒,不成字形地写下“击落一架”!

他从不跟我讲这些“英雄事迹”,二等功勋章被压在衣柜最里面的盒子里,若不是我要写他的故事,他连提都不会提。但是我唯一知道的,便是每年建军节,是他最盼的日子——九师的老战友们,会不远万里齐聚一堂,共叙那段被高射炮照亮的人生岁月。

今年建军节座谈会依旧,郑卫东伯伯正给大家分水果,嘴里念叨着“老李上周住院了,前天去看他,看着精神多了”;吴茂川伯伯坐在角落跟人聊当年在越南挖掩体的事,说到兴起,还比划着怎么躲炸弹;张锡来伯伯则拿着个小本子,记着谁家里有困难需要帮助,说“咱们当年在战场上互相帮助,现在老了,也得互相帮衬”!

轮到爸爸发言时,他举着手里的茶杯说:“当年,我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赤诚,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军营里,我们把青春与力量毫无保留地奉献给部队建设。这份经历,是我们一生的荣耀,更是值得永远铭记的骄傲。金戈铁马的岁月虽已远去,但融入血脉的军魂永远燃烧!作为退伍老兵,我们更要把部队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像当年在战场上一样团结协作,像亲兄弟一样互相关心。我祝大家身子骨都硬朗,明年咱们还在这儿喝茶、聊天!”话音刚落,满屋子的掌声就响了起来,有人还喊着“明年都带孙子孙女来,让他听听咱们当年的事”。

散场时,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突然明白,原来本子里记的从不是冰冷的参数,是18岁那年的炮火,是一辈子都拆不散的兄弟情,是被高射炮照亮的、永远滚烫的岁月。

我总是在教学生要有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要有杜甫悲悯天下的仁爱,却从来没有想起,最鲜活的家国担当,早就在我身边——在爸爸那本画满弹道的测算本里,在老兵们每年相聚时温热的茶杯里,在那枚压在箱底的勋章里,在他们从战场延续到暮年的、彼此守护的情谊里……这些没有写在课本里的故事,才是最动人的教材,有些人,曾用青春挡住炮火,用一辈子守住情义,把“家国”二字,活成了最踏实的人生。

附:

仰望军旗忆丰碑,

青春报国人生美。

铁血军魂今犹在,

再战敌顽三百回!

——空军高炮部队九师参谋叶锦成作

作者:东莞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叶丹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