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触上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那面斑驳土墙时,一阵战栗毫无预兆地窜过脊背。阳光炽烈,蝉鸣聒噪,我的目光却被一个深嵌的凹坑牢牢攫住——那是一个真正的弹孔。导游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1941年,就在这里……”
时间突然失重。那个焦黑的创口在我眼前不再是静止的历史遗存,它成了一只穿透八十年风霜的眼睛,正与我这个十七岁的少年沉默对望。我几乎能听见子弹撕裂空气的尖啸,闻到硝烟与血汗混杂的气味。课本上“艰苦卓绝”四个字,此刻有了温度、形状和声音。
在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这种凝视变得更为具体。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在发黄的照片里微笑,他们的年龄许多与我相仿,眼神里却有一种我未曾见过的坚毅。玻璃柜里一支锈蚀的钢笔、一只磨破的公文包,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他们存在过的炽热证明。我忽然意识到,我所站立的这片东莞土地,不仅是中国现代的“制造业名城”,更是被先烈热血浸透、用信仰重塑的英雄土壤。从轰鸣的产业园回到寂静的遗址,繁华都市的剪影与历史黑白的影像在我脑中重叠、对话。
最大的震撼来自于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一位小战士的家书,末尾写着“妈妈,勿念,木棉花开时我就回来”。他再也没能回来。那一刻,我理解了东纵精神最内核的密码——它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口号,是无数普通人在黑暗中选择燃烧、在恐惧中依然向前的非凡勇气。是为了身后家园,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家国情怀。
离开纪念馆时,夕阳给城市镀上金边。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和平盛景。我再次想起那只“弹孔之眼”。它凝视的,或许正是他们用牺牲换来的今天。而它追问的,是我们这代人的答案: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手中,我们能否承载那份重量?能否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文化传承的讲台、在任何一个平凡却重要的岗位上,拥有同样的担当?
重走东纵路,于我而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那只弹孔般的眼睛,将永远烙印在我记忆里。它无声凝视,而我将以未来的每一步、每一次选择、每一分努力,作出响亮的回答——让革命精神的火种,在我辈手中燃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熊熊火炬。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7班 吴子豪;指导老师:严德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