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的指尖轻轻触碰到青砖墙上那个深深的弹孔时,一阵奇异的暖意竟从斑驳的砖石间传来。八十年的时光在这一刻突然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只需闭上眼睛,就能听见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耳边轻声诉说。那些凹凸不平的伤痕在岭南特有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极了老人眼角深刻的皱纹,每一道都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故事。
那个春日的午后,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阳光透过高大的木窗斜斜地洒进来,在布满岁月痕迹的水磨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讲解员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地敲打在心上。她面前展柜里那只锈迹斑斑的铁碗,边缘参差不齐的裂口像极了岁月的齿痕,记录着无数个战火纷飞的日夜。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碗底那道浅浅的刻痕上,仿佛看见某个寒冷的冬夜,一个与我同龄的小战士,就着篝火微弱的光芒,用刺刀小心翼翼地刻下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那该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本该握着笔杆的年纪,却不得不端起钢枪;本该在父母膝下承欢的岁月,却要在战火中学会成长。
展柜另一端,那台残缺的电报机静静地躺着,缺失的零件被几颗圆润的鹅卵石巧妙地替代。讲解员说,当年通讯员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设备,在枪林弹雨中传递着关乎生死的情报。我的指尖隔着冰凉的玻璃描摹着那些凹凸的按键,突然想起昨天还在抱怨家里的WiFi信号不稳,脸颊顿时烧了起来。这一刻,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在我的心中猛烈碰撞——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正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和平。
走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密林,参天古木投下浓密的绿荫,仿佛为这段历史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我们体验“传递情报”任务时,我攥着那张写着暗号的纸条,手心不断沁出汗水。林间的风穿过枝叶,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阵都像是历史的回音。我忽然真切地感受到了八十年前那些少年游击队员的心跳——他们比我还要小几岁,却要在真实的枪林弹雨中穿梭,每一步都可能是生与死的距离。远处,现代城市的轮廓在夕阳中闪烁,玻璃幕墙反射着金色的光芒。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今日习以为常的一切——明亮的教室、可口的饭菜、安宁的夜晚——都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纪念馆的影像室里,我们观看了一段珍贵的采访录像。银幕上,一位年过九旬的老战士用颤抖的手指着地图,讲述着当年如何依靠群众的掩护,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传递情报。他说,最艰难的时候,战士们连续三天只能以野果充饥,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我们相信,”老人望着镜头,目光仿佛穿透时光,“未来的孩子们,一定能过上我们梦想中的生活。”那一刻,整个放映室寂静无声,我听见身旁同学轻轻的抽泣声。
离开纪念馆时,我再次驻足,将手掌轻轻贴在那面布满弹孔的青砖墙上。八十年的风雨没能抚平这些伤痕,就像时间永远无法冲淡那段记忆。夕阳的余晖为整面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指尖传来的温度仿佛是两个时代之间最温柔的对话。
如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每当我在解一道难题时遇到瓶颈,在运动场上奋力奔跑感到疲惫,在深夜灯下苦读想要放弃时,我都会想起那只铁碗上的刻痕,那台电报机上的鹅卵石,那些在密林中穿梭的年轻身影。于是我便知道,我们今日的每一分努力,每一次坚持,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铭记那段历史,更是要让那份坚韧不屈的精神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延续,让那份对家国的热爱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指尖的温度会传递,青春的故事会延续。当我们这一代人长大成人,也必将在这片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篇章。
作者:东莞市常平镇振兴中学 初二 17班 孙张豪;指导老师:冯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