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竹溪中学 方曦婷《解码东纵》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9 15:37:27

我的手机屏幕上,不是游戏界面,而是一个刚下载的AR应用——“东纵解码器”。站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前,我举起手机,镜头扫过斑驳的土墙。突然,屏幕上的虚拟图层叠加现实——一行字浮现:“1938年,此处为东江纵队秘密交通站。点击解码。”

这不再是历史书上的铅字,而是一个等待我交互的时空入口。

在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我没有拍照。我在用手机录下一段摩斯电码的“嘀嗒”声。夜深人静时,我把这段音频导入音乐软件,放慢十倍。在电码间隙,我听到了——那是录制者几乎微不可闻的呼吸声,平稳而坚定。

原来,历史的脉搏,就藏在技术才能剥离出的细节里。那一刻我意识到,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中依然保持平稳的呼吸。

随后,档案室里,我看到一张严重破损的合影——东江纵队青年班。我用最近很火的AI技术,开始一点点修复它。擦除霉斑,还原眉眼。当最后一块破损被修复,十六张年轻的脸庞清晰浮现。

他们看着我。不,准确的说,是我在看着十六岁的他们。我们之间隔着的,不只是八十年时光,更是对“青春何以为”的共同追问。

观看东纵纪录片时,我发现弹幕里飘过一行字:“这盛世,如您所愿。”瞬间,更多弹幕跟来:“这盛世,我们来守护。”“这盛世,正在我们手中。”

我突然理解了传承的全新形式——它可以是庄重的,也可以是这般青春的、交互的。我们用自己的语言,在历史的影像上,叠加上我们这一代的誓言。

看完电影后,我问自己:“东纵精神,在今天是什么?”

我没有写长篇大论。而是收集了三十个红色革命点的数据,输入程序,生成了一张“精神光谱图”——从“无畏”到“创新”,从“牺牲”到“共建”。

光谱的中央,是所有品质的交汇点,那里只有一个词:担当。

只是担当的形式变了——从当年的保家卫国,到今天的科技强国、文化兴邦。

站在东莞的制高点,我打开AR应用,将今天的城市全景与历史照片重叠。屏幕上显示:“时空坐标已更新。您已解锁‘传承者’成就。”

我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为时代存档!

东纵精神不是等待复刻的模板,而是一个开放源代码。我们这一代要做的,不是简单地“重走”,而是在理解其核心算法后,为它编写新的时代程序。

解码完成。现在,轮到我们,为下一个时代生成答案。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二18班方曦婷;指导老师:施德军 陈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