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在外婆讲的威远岛的故事里浸泡长大的。每年国庆,妈妈都会带我从石排回到这里,赴一场与历史的约会。海战博物馆于我而言,不是景点,而是一本三代人共同书写的家族相册,记录着我的成长,更镌刻着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第一课——外婆的根
外婆不识字,却是我的第一位历史老师。她枯瘦的手指向博物馆外那片荒草覆盖的土坡:“瞧见没?那是咱们的根,硬邦邦硌着侵略者牙的根。”后来我才知道,这片土地见证的不仅是鸦片战争的炮火,更在百年后成为了东江纵队活跃的抗日战场。海风吹乱她花白的发丝,眼神却像岛上的岩石一样坚定。“我的好孙儿,人不能忘了自己是从哪块地里长出来的。”这是外婆用最朴素的虎门话,为我上的第一堂家国课——根,就是这片土地上永不屈服的硬气,是从1840到2025,一代代人用脊梁撑起的不屈。
第二课——妈妈的贝壳
妈妈的故事里,硝烟味淡了,多了童真的温度。她记得小时候这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纪念碑。她和玩伴们在滩涂上捡贝壳,偶尔会捡到生锈的铜扣或奇形怪状的铁片。“我们分不清那是鸦片战争的弹片,还是东纵战士的遗物,”妈妈的眼神温柔,“就觉得,他们从来没离开,一直守着这片海。”在她的叙述里,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悲剧,而是带着体温的牵挂。那枚她传给我的、与疑似弹片共同躺在抽屉里的贝壳,教会我——纪念,是让所有为这片海战斗过的灵魂,都住进心里。
第三课——我的答案
年复一年,我从需要踮脚看展柜的孩童,长到能读懂史料注释的少年。我知道了威远岛的特别——它不仅记录着民族的沉沦,更传承着东纵英雄们在危难中挺立的精神。去年,在一张与我年龄相仿的东纵小战士照片前,我再也无法挪步。他稚气未脱的脸庞上,是与年龄不符的决绝。那个下午,我在他面前站了很久。
今年,我又站上那座能同时眺望古炮台与虎门大桥的观景台。夕照如血,将历史的沉痛与今日的繁华奇妙地熔铸在一起。放眼望去,滨海湾新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明珠璀璨——这何尝不是东纵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当代写照?从当年的保家卫国,到如今建设家乡的奋进敢闯,那股精神从未离去。
我忽然全明白了——
外婆是根,深扎泥土,赋予我们不变的底色;妈妈是桥,连着苦难的过去与渐远的今天;而我,必须是那延伸向未来的路。历史交给我们的,不是仇恨,而是清醒;不是回头,而是前行。
“重走东纵路”,重走的不是地理的路,而是精神传承的路。我们从外婆的“根”里汲取力量,从妈妈的“贝壳”里学会铭记,最终要将这一切,化为自己前行的方向。
那缕从1840年就萦绕在威远岛上空的不屈魂灵,经过东纵战士的传承,通过外婆的故事、妈妈的童年,沉甸甸地交到了我的手中。而今天,在东莞这片热土上,在虎门这座焕然新生的城市里,我看见这精神正化作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化作每个建设者脸上的汗水与希望。
这一次,我终于准备好,接过它,让它在我这一代人手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作者:东莞市石排中学 初二 4班 王子瀚;指导老师:严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