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石排中学 邱文鑫《重走东纵路,赤魄燃灯照山河》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8 19:43:38

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展柜内,那柄凝着八秩铜锈的军号,似仍在时光褶皱里震荡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鸣——八十年前,它曾刺破岭南的硝烟,唤醒无数中华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家国血性。值此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循东莞三十处红色研学点的脉络“重走东纵路”,于历史的烽烟中掬起信仰的星火,以青春之躯承续“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赤诚,在岁月长河里熔铸华夏儿女的精神魂脉。

榴花抗日纪念亭下,木棉灼灼如焰,恰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气。指尖抚过亭壁深浅交错的弹痕,那是东纵健儿以血肉为刃,在岭南大地上镌刻的“忠”字:他们或执枪冲阵,于枪林弹雨中撕开敌寇铁幕,让“还我河山”的呐喊震彻山谷;或潜踪传讯,在密林沟壑间织就救国经纬,用“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的游击智慧,在绝境中开辟生路。风卷木棉花瓣簌簌坠落,恍若英雄热血凝成的火种,岁岁绽放,皆为铭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绝。

大岭山茅草屋前,苔痕覆阶、油灯悬壁,宛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实景。斑驳的作战地图上,红色箭头如燎原之火,灼烧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信念。墙角那只旧军用水壶,曾盛过岭南的山涧清泉,也浸润过战士们“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胆——它或许盛过断粮时的草根汤,或许温过寒夜中的急救水,如今虽干涸,却在精神的疆域里永远奔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滚烫,让“救亡图存”的初心,历经沧桑仍熠熠生辉。

这些红色研学点,是东纵精神的金石碑刻,每一处都沉淀着中华儿女的脊梁。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烈,到“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坚守,东纵精神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物,而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基因密码:它是战士们在弹尽粮绝时“宁死不屈”的气节,是百姓们“倾家荡产助抗战”的热忱,更是当代青年“以吾辈之青春,护我盛世之中华”的精神源流。当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驻足,终明了这精神从未远去——它在我们攀登学业高峰时化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面对时代考验时凝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担当。

重走东纵路,走的是先辈的救国征途,更是我们这代人的强国长征。愿吾辈以信仰为灯,秉担当为炬,让东纵精神的赤魂之火,在青春的胸膛里燃烧成不灭的火炬,照亮祖国万里山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续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家国华章。

作者:东莞市石排中学 初二 5班 邱文鑫;指导老师: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