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罗浮山脚下的东江纵队纪念馆中,看着华南抗战历史的陈迹,我想,为了真正铭记历史,让革命者鲜红的血永不褪色,或许我们应该重走一次东纵路,再看他们的精神与智慧。
重走东纵路,再看前人白手起家的勇气与自信。东江纵队不能不说是白手起家,从38年成立时的百余人到43年正式成立时的3000人,与数万日伪联军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一支部队,要在装备精良且补给充足的敌人的包围下坚持斗争八年,难道不需要敢打敢拼的勇气和必胜自信么?历史证明他们的确做到了——从转移海丰到重返东江,从建立根据地到粉碎“万人大扫荡”,从敌后游击到战略反攻。这一步步的曲折,无不谱写着革命者与反抗人民勇气的赞歌,而这赞歌,依旧响彻在之后共产党人解放中国,中国打破美苏垄断,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种种事件中。中国的种种飞跃不正是伴随着这种敢于从零开始的勇气与自信么?所以,这股子劲是我们青年应该传承的。
重走东纵路,再看前人立于潮头的责任与能力。光有自信是不够的,有责任,知道个体意味着什么,有能力去扛起责任,才是实干家,才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东江纵队作为广东省主要的抵抗力量活跃在一线,这是肩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东江纵队能团结工农侨胞等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这是能力。还记得香港大营救么?在群众帮助下,十名纵队成员在有一万驻军的香港救出了八百余人——这还不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和负责么?平静的海面培养不出优秀的水手,我们应该主动融入全球化的热潮,在竞争与风浪中增强能力,方能扛起民族复兴的责任,让中华文明的光和热继续照耀世界。
重走东纵路,再看前人随机应变的智慧。单有一身勇武,是勇夫,有智慧便是国士,东江纵队于中华民族而言便是国士。曾生等东纵领导人深有群众的支持,我们一天也生存不下去。于是成就了这么一支人民的军队——在冬季部队断粮时,会有农民将为数不多的存粮送给战士;亦有以李淑桓为代表的“革命母亲”将自己的儿子送去支持革命。革命者明白敌我优势,于是采取游击战法,扰乱敌人,打出了百花洞、沙井等著名游击战役。能根据自身优劣采取正确的经营模式和斗争方法,这便是随机应变的智慧了,也是从始至今无数有识之士所追求的。
走完东纵路,历史的画面便定格了,但我们所看到的他们的精神与智慧却从画面定格的那一刻,随着光阴长河延续着,为一代又一代人指引着方向。我坚信,在这样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一步步走向现实。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三 14班 彭湃;指导老师:李玲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