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周紫怡《重走东纵路》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8 19:21:22

我站在“东纵路”路牌下,试图从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打捞那段被岁月深埋的历史。

1944年7月21日,同样酷热的夏日。十七岁的东江纵队抗日小英雄黄友,在这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那场老虎山下的阻击战,惨烈得让天地失色。为掩护主力突围,黄友班与数倍于己的日军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折断了,就用石头。战友相继倒下,黄友身中数弹,肠子流出体外,他硬是将肠子塞回腹腔,用腰带死死扎住,继续射击。直到一颗子弹穿透他的胸膛,这个吃着东莞米、喝着东江水长大的少年,才面朝故乡的方向缓缓倒下。

他凝固的瞳孔里,可曾映过来不及告别的母亲?他停止跳动的心口,可还贴着青梅竹马姑娘送的平安符?

在黄友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他写给父母的血书:“儿为抗日而死,死得光荣。”

寥寥九字,却重如千金。

这封永远无法寄达的家书,被战友含泪藏进铁盒,埋在一棵荔枝树下。它像一颗沉默的心脏,在东纵路底下反反复复跳动了八十年。在八十年后,我们终于听到了属于它的回响。

我蹲下身,手掌紧贴滚烫的柏油路面。指尖传来的,是历史深处沉闷的枪响,是少年们冲锋时震天的呐喊,是那封血书在黑暗中无声的哭泣。

司马迁说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友的生命长度永远停在了十七岁,但他的生命厚度,却在这片土地上无限延伸。他本可以安享青春年华,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选择了最壮烈的牺牲。这重于泰山的抉择,让无数苟活者相形见绌。

如今,东纵路两旁商铺林立,孩子们背着书包嬉笑走过。这片黄友用生命守护的土地,终于活成了他梦想的模样——没有硝烟,没有警报,只有书声。

我站起身,朝黄友牺牲的方向深深鞠躬。那封深埋的血书早已被雨水冲刷,与大地连为一体,但它的每一个字都长成了路旁的木棉,年年绽放血红的花朵。它们提醒每一个路过的人:你脚下的平坦,都是曾经的坎坷,你享有的和平,都关乎遥远的牺牲。

重走东纵路,不是重复一段平平无奇的街道,而是完成一次精神溯源。这条路不仅连接着凤岗的过去与现在,更在每一个行人心中,筑起一座永不朽的丰碑。

夕阳西下,为东纵路镀上金边,我听见了历史的回响——那是黄友和他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为我们谱写的和平乐章。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乐章在新时代继续奏响,直至永远。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实验中学 初三 7班 周紫怡;指导老师:周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