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陈婉心《《补丁里的东纵故事》》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08 17:30:34

上周,我加入了一支红色研学队伍,走进了大岭山东江纵队纪念馆。馆内陈列的一件军衣,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心湖,漾开的涟漪久久没有散去——那是东江纵队30个红色研学点里,最让我震撼的一处“历史印记”。

那是件灰扑扑的棉布军衣,静静挂在展台中央。领口、袖口磨得发亮,补丁摞着补丁:有的是同色粗布,有的是杂色碎布,左胸口那块蓝色粗布补丁最显眼,针脚歪歪扭扭,边角还露着松脱的线头,一看就是没练过针线的人缝的。

“这是东江纵队战士的军衣。”讲解员姐姐轻声说,当年条件苦,一件衣服穿三四年,破了就补;有的战士没衣服,就改亲人的旧衣裳,揣着牵挂上战场。

我凑到玻璃柜前,盯着那些补丁忽然红了脸。去年冬天,妈妈给我买的白色羽绒服,就因为袖口少了个小绒毛球,我闹着不肯穿,还把衣服扔在沙发上撅嘴。可当年的战士们,连件没补丁的衣服都没有,却裹着这满是针脚的棉布,在寒风里站岗、在山林里行军,把枪口对准敌人的时候,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我悄悄摸了摸自己校服上平整的缝线,指尖忽然有点发烫——原来“艰苦奋斗”四个字,不是课本里的口号,是缝在补丁里的真实岁月。

研学活动的后半程,老师带我们观看了红色短片。画面里的战士们穿着和展柜里一样的补丁军衣,有的背着枪在雪地里跑,有的蹲在战壕里啃干硬的红薯,冻得通红的脸上却亮着光。我一下子就想起那件军衣:那些歪歪扭扭的针脚里,缝着的不是破布,是战士们不怕苦的韧劲,是想护住东莞、护住家乡的滚烫心意。现在的东莞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要是没有当年他们裹着补丁衣拼出来的安稳,哪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离开纪念馆前,我又回头望了一眼那件军衣。它还是灰扑扑的,可在我眼里,却比任何新衣服都耀眼。我攥紧拳头小声说:“以后我再也不浪费东西了,也会像你们一样,好好学本事,将来保护咱们的家。”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好像在替它轻轻应了声。

作者: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7班 陈婉心;指导老师:方仰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