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东莞各镇街紧扣“团圆”“欢乐”“文化”核心,精心策划文艺演出、亲子互动、国潮游园、体育赛事等多元文旅活动,从城区到镇街,从传统民俗到现代体验,各类活动轮番上演,让市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一个充实丰富、温馨愉快的假期,尽显东莞文旅魅力与城市活力。
2025年的“双节”假期即将落幕,但东莞各镇街文旅活动留下的欢乐记忆仍在延续。从文化传承到亲子温情,从国潮体验到活力休闲,多样化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游客的假期生活,更展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温度,为城市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化盛宴润心田,传统与红色元素交融
“双节”期间,东莞各镇街以文化为纽带,推出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活动,让艺术之美与书香之气浸润假期时光。
石龙镇打造“双节”专属“文化大餐”,“寻红迹・话团圆”嘉年华好戏连台:OKE乐队带来《月亮代表我的心》《光辉岁月》等经典歌曲专场,珸琹组合以“流行+花腔”演绎原创作品,本土非遗歌曲《红漆愿》将“红漆描花木屐技艺”融入旋律,赢得满堂喝彩;中秋当日的粤剧粤曲专场,丝竹声中尽显传统戏曲魅力,“圆月点歌台”环节里,《但愿人长久》等曲目引发全场跟唱,月光与歌声交织出团圆氛围。
与此同时,“与书有光・月影书香”阅读嘉年华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光影戏、纸片偶剧演绎《嫦娥奔月》等中秋故事,非遗烧箔画手工体验让家长与孩子共筑“团圆记忆”;第五届“小桔灯杯”中小学生作文比赛决赛更以“铭记烽火岁月,笔绘赤子丹心”为主题,800余名学子以笔抒怀,石龙镇中心小学李同学赛后坦言:“作文里写了爷爷讲的抗战故事,现在更懂军民同心的意义。”据了解,此次作文比赛共收到4489篇投稿,成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
莞城街道则以“古韵+新潮”点亮中秋夜:东莞记忆首开区的“游耍碌”民俗巡游中,汉服爱好者提灯穿行骑楼街区,老市民感慨“这是刻在DNA里的中秋味”;“月满城・乐致敬”火柴盒中秋音乐会上,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奏响悠扬旋律,骑楼间的月光与乐声让观众放慢脚步享受惬意。鳒鱼洲文创园的“水岸庙会”同样热闹,车尾箱文创摊、美食摊香气四溢,国风歌舞与流行曲混搭表演引得观众快门不停,市民在烟火气中感受文化与美食的双重治愈。
亲子温情暖人心,小手拉大手共筑欢乐
针对家庭游客需求,各镇街推出亲子互动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在协作中收获快乐,定格团圆时光。
茶山镇工人文化宫在假期尾声迎来15组职工亲子家庭,开展粘土造物DIY活动。指导老师以废弃水瓶为基底,示范“粘土建屋筑巢”的创意玩法,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家长协助塑形,孩子专注揉捏,黄色“小屋”、紫色“花仙房”、异想天开的“机器人房子”陆续成型,短短一个半小时里,活动室充满欢笑声与默契协作。“第一次来这里,氛围很温馨,希望以后有更多亲子活动。”家长陈女士的话道出不少参与者的心声,此次活动也成为茶山镇服务职工家庭的暖心举措。
莞城街道的中秋亲子活动同样温馨,骑楼下的柚子灯笼DIY摊位前,孩子们在家长指导下动手制作,“以往都是买纸灯笼,今年有自己做的果香灯笼,特别喜欢!”一位小朋友举着成品开心地说道。石龙阅读嘉年华的手工区、奇趣游戏摊位也成亲子乐园,趣味保龄球、猜灯谜等游戏让家庭在互动中收获知识与欢乐,亲子安静书义卖摊位更让孩子在参与中培养爱心。
国潮趣玩焕新味,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惊喜
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潮流的国潮活动,成为东莞双节文旅的“热门打卡项”,让市民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东城街道“旗峰揽月潮聚东城”系列活动中,黄旗山城市公园的“国潮游园会”人气爆棚。10月6日至7日,古风NPC沿西湖畔讲述旗峰历史,市民围拢聆听并参与互动任务,“像玩大型实景剧本杀,还能学历史,太有意思了!”市民李小姐兴奋地分享。蹴鞠、投壶、捶丸等传统游戏摊位前排起长队,参与者通关集章兑换中秋灯笼,穿汉服游园的游客更在美景处拍照打卡,赢取定制纪念品。夜幕降临后,非遗鱼灯巡游队伍沿湖行进,光影流动间尽显传统工艺之美,随后的西湖灯光秀以湖水为幕,将亭台楼阁映成梦幻景观,“像走进画里,这个中秋太有意义了!”市民王女士惊叹不已。
活力休闲添激情,运动与漫步皆是乐趣
除文化体验外,体育赛事与休闲步道也为假期增添活力,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需求。
桥头镇为助力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十五运,举办首届拳击邀请赛,吸引80名青少年参赛。U8至U18多个组别、男女项目的竞技中,选手们戴着护具攻防对决,直拳、勾拳干脆利落,台下掌声欢呼声不断。“在家门口参赛很开心,能和同龄人切磋,还能感受拳击的魅力!”一名U12组选手赛后难掩激动。赛事不仅为假期添了激情,更在青少年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松山湖则为市民游客送上“休闲大礼”——全新升级贯通的全民健身步道(北环线)亮相。10公里精品闭环串联悠兰里Uland、松湖广场、松湖烟雨等核心点位,市民游客沿湖漫步,感受山水与城市交融的惬意。“以前跑步要专门计划,现在出门1公里就能上步道,太方便了!”一位科技工作者说。步道还承载“松山湖双年展”装置展示,让公共艺术融入自然,成为松山湖从“产业园区”迈向“人文活力新城”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