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第十五届全运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作为承办城市之一的东莞,正以“全域文明迎全运”的姿态,精心筹备这场体育盛会。国庆中秋长假这几天,记者深入城市肌理,从交通枢纽到城市公园,从繁忙路口到街头巷尾,处处可见秩序井然、文明有礼的景象,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迎全运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铁站台:秩序井然,彰显文明风
走进虎门高铁站,浓厚的国庆氛围与喜迎全运的期待交织。站内,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悬挂整齐,映衬着旅客们洋溢的笑脸。候车大厅宽敞明亮,地面光洁如镜,座椅摆放有序。旅客们或安静刷着手机,或轻声细语,少有喧哗,井然有序地等候列车到来。

进站口的闸机处,一群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尤为醒目,他们面带微笑,耐心解答旅客问询,灵活疏导着进出站的人流,成为人群中温暖的指引。站台上,旅客们自觉站在黄线外等候列车到站。身着制服的司乘人员在站台、闸机口与车厢间无缝衔接,引导客流、解答问询、查验车票,以专业的素养和饱满的热情,确保着运输环节的顺畅与安全。

站外区域,曾经略显杂乱的电动自行车,如今整齐划一地停放在划定的专属区域,车头朝向基本保持一致,成为站前广场一道规整的风景线。站内站外的细微之处,无不彰显着城市管理的精细与市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地铁路线:一米线外,静候上车成自觉
在东莞地铁2号线旗峰公园站及城际轨道交通西平西站,列车安全有序运行的背后是一套高效协同的保障体系。各个站点内,工作人员、志愿者与安保人员密切配合,形成了一道坚实的服务与安全防线。
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闸机口确保乘客有序排队、快速通行;身披马甲的志愿者则分布在站厅的各个角落,他们熟练地解答问询、协助购票、引导方向,用热情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乘客的旅程;而神情专注的安保人员则坚守在安检口与站台重点区域,认真执行安检程序,时刻巡视站内安全状况,为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在这套完善体系的保障下,文明的细节更加动人。

站台上,无论有没有携带行李,旅客们都在候车时自觉站在一米安全黄线之外。列车到站,车门开启,乘客们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不推不挤,有序流动。轨道交通站,不仅是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更已成为衡量城市协同管理与市民文明习惯的标尺。

城市公园:游人如织,文明有序观风光

斑马线前:车让人行,礼让之风暖全城
记者在市区多个主干道路口观察发现,当有行人踏上斑马线时,绝大多数行驶中的机动车都会主动减速、停车让行。行人则大多快速通过,并向礼让的司机点头致意或挥手表示感谢。这瞬间的停顿与互动,传递着尊重与温暖。礼让斑马线,已从最初的交通法规要求,内化为广大司机的驾驶习惯,升华为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新风尚”,确保了道路的安全与和谐。

拥堵路段:志愿引领,携手疏导保畅通
面对南城鸿福路、东莞大道等交通繁忙路段,除了交警的辛勤值守,一群身着醒目马甲的交通志愿者也成为保障畅通的重要力量。他们手持引导旗,在路口耐心指挥行人和非机动车,及时纠正不文明交通行为。
他们的耐心劝导,有效缓解了高峰期的交通压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市民的出行习惯。这些志愿者的身影,是城市文明共建共享的生动注脚,汇聚成迎全运路上温暖的同行力量。
街头骑行: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落实处
街头巷尾,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也成为文明风景的一部分。在红绿灯路口,骑行者们普遍能主动在停止线后等候,不越线、不抢行。更令人欣慰的是,“一盔一带”安全要求得到了严格执行,无论是驾驶员还是乘客,绝大多数都规范佩戴着安全头盔。这小小的头盔,不仅是关键时刻的“保命盔”,更是市民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的体现,为城市交通安全增添了重要砝码。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也是办好一场体育盛会的坚实基础。东莞正以“全域文明迎全运”的切实行动,从每一个窗口、每一条街道、每一位市民做起,精心打磨城市形象,热情迎接八方宾朋。当全运盛会启幕,这座城市的文明风采,必将与体育精神交相辉映,共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