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的夏日,阳光炙热如铁。站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前,我手中紧握的并非历史课本,而是一封泛黄家书的复制品——那是十六岁的东纵战士林觉民1943年写给父母未寄出的信。作为“重走东纵路”的研学任务,我们要带着这封家书走访三十个红色遗址,寻找文字背后的精神密码。
第一站是大王岭村抗日旧址。抚摸着夯土墙上依稀可辨的弹痕,我轻声读出:“爹、娘,昨夜我又梦见了村口的大榕树。”刹那间,时空仿佛折叠——身旁的榕树虬枝盘曲,与信中描绘的一般无二。讲解员说,这里曾是东纵战士的临时驻地,许多和林觉民一样的少年在此写下家书后便奔赴战场。
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当我念到“倭寇未灭,何以家为”时,山风骤起,松涛阵阵如马蹄疾驰。同学小陈突然指着崖壁:“看!那些刻字!”我们凑近辨认,竟是“保卫东江”四个斑驳大字,与家书中的誓言遥相呼应。那一刻,文字从纸页跃入现实,八十年的时光在石刻前坍缩为一点。
最震撼的在东莞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读到“儿愿以身许国,惟愧不能尽孝”时,纪念馆阿姨轻轻展示一件文物——一套打着补丁的军装内衬,上面用毛笔写着“精忠报国”。她说这是另一位小战士的母亲绣的,儿子牺牲后,她将岳飞故事绣进最后一件衣裳。我们瞬间红了眼眶——原来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母亲的一针一线,少年的一笔一划。
行程尾声,我们在大岭山脚下举行分享会。当我最后一次捧起家书,突然理解了什么是“东纵精神密码”——它就藏在这封未寄家书中,在“小家”与“大家”的选择间,在柔情与铁血的交融里。我望向周围同学湿润却坚定的眼睛,明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已然完成。
最后,我们集体创作了回信:“致林觉民和所有东纵少年:你们用未寄的家书,换来了我们无需漂泊的青春。你们梦想的‘新中国’,我们正用新的方式守护。这盛世如你所愿,而我们的家书,写在每一片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天空下。”
当三十封回信投入特制的“时空邮箱”,晚霞如烽火燃遍天际。原来,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只是等待被重新唤醒。而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让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续写——不是用枪与血,而是用科技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书写新的东纵传奇。
那封未寄的家书终于找到了收件人,是我们,也是这个不再需要少年赴死的时代。但少年报国的精神永不褪色,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
作者:东莞市石龙中学 高二 16班 杨欣怡;指导老师:查运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