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清溪,骄阳炙烤山路,“重走东纵路”夏令营营旗升起时,我——东莞市轻工业学校西餐烹饪专业学生,攥着营徽想起专业课老师的话:“好的厨师能从菜里尝出故事”。这五天四夜,让我尝出比法式浓汤更醇厚的信仰,看清西餐刀与报国心的距离。
博物馆里的“味觉对话”
东江纵队纪念馆中,带弹孔的搪瓷饭盒撞入眼底:1943年大岭山游击战,战士断粮三天,用缴获牛肉罐头混山茅野菜果腹,再赴炮火。我摸着口袋里的西餐勺,突然懂了“西餐灵魂在因地制宜”——普罗旺斯用薰衣草、托斯卡纳用菌菇,东纵战士正是在绝境中创“生存风味”。厚街革命历史展示馆里,“日均行军60公里仍兼顾多任务”的数字让我攥拳:上周实训同时处理牛排和酱汁已手忙脚乱,而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多线程作战”。
柴火灶前的“专业较量”
“150元喂饱8人,半小时采购!”铁松农贸市场的指令让我慌了——我算惯“一份牛排配多少芦笋”,却没算过“省钱吃饱”。队友拉我用“劳动置换”换河虾,我们将猪肉馅调成西餐鞑靼风味酿豆腐,融客家味与专业巧思。生火时,潮湿木柴点不着,浓烟呛泪,小陈喊:“先引细枝再架松木块!”火苗升起时,我想起战士用竹筒做炊具——原来“火候”是绝境中的耐心。改良酿豆腐上桌,表皮金黄,这是东纵“同甘共苦”的劲儿:没协作,哪来热饭?
军体拳里的“刀工密码”
“出拳如冲锋!”训练场的口令中,我扎弓步直拳,竟想起切牛排:刀直力匀,与拳头如出一辙。勾拳像挤裱花袋,“格挡”似推开盘中酱汁。教官讲王作尧将军用木棍当枪、石头练瞄准,手臂肿仍坚持——我突然想起练拉花:牛奶差一度就失败,摔十几个杯子才摸清窍门。原来战士千次训练换胜利,我千次练习换专业过硬,都是“工匠精神”。结营时,两百人齐打军体拳,我仿佛看见东纵战士举枪、我握刀摆盘——前者守山河,后者守文化。
西餐刀下的“报国承诺”
回到实训室,我切菜前会摸墙上的东纵精神标语。上周做出“烽火冰晶”:杨梅汁冻冰晶配烤面包,搭陈皮蜂蜜“战地酱”。我的“红色菜单”里, “初心布丁”用巧克力酱画根据地地图。我还加入红色宣讲队,带“东纵主题小饼干”分享故事。
有人问“学西餐怎么报国”,我指锅铲:战士用刺刀保家国,我们用西餐刀讲中国故事——把客家酿豆腐、东莞腊肠融入西餐,让世界尝出“中国味道”的红色基因。我握西餐刀在案板划直线——是牛排切割线,也是承诺:以刀为笔、以锅为砚,把东纵精神煮进每道菜,让青春在味觉传承里开出爱国花。
作者: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2024西餐烹饪 2班 刘贝莉;指导老师:刘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