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山南麓的瓜果清香飘至岭南水乡。一群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师生,跨越五千多公里,在东莞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天的体育艺术研学之旅。这是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援疆规划(2022—2026年)》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化粤兵文化交流、促进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缩影。
文化为桥:从“相识”到“相融”的友谊之路
9月21日,寮步镇横坑小学体育馆内气氛热烈,“第三师中小学体育艺术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30名新疆师生与东莞本地学生迅速打破初识的拘谨,通过舞蹈互动、足球交流,很快熟络起来。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天山的壮美与岭南的婉约,维吾尔族歌舞的欢快与粤语童谣的韵味,在交流中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没想到历史课上刚学完林则徐销烟,就来到了东莞。”来自第三师五十二团的初中生热合米图拉·奴了买买提在启动仪式上兴奋地表示,“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鸦片战争博物馆,更贴近地理解近代史扉页上的故事和启示。”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的探寻,贯穿了整个研学旅程。
带队教师李秀玲(东莞援疆干部)动情地说:“这次交流对同学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通过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孩子们更深切地明白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体艺为媒:在切磋互鉴中共同成长
在东莞市捷睿篮球基地,新疆学子们接受了资深教练的专业指导。从战术讲解到实战演练,从个人技术到团队配合,学生们在汗水中收获成长。9月27日的篮球交流赛上,两地学生混合编组,在激烈而友好的对抗中深化友谊,展现出良好的体育精神。
舞蹈训练同样精彩。在南城舞家舞蹈基地,新疆学生带来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也认真学习岭南舞蹈的韵律。艺术成为无需翻译的语言,让两地青少年在美的熏陶中心意相通。
特别让同学们兴奋的是参观宏远篮球基地和现场观看WBLA亚洲女子篮球联赛决赛。浓厚的篮球氛围、高水平的竞技展示,让新疆学子深切感受到“篮球城市”东莞的体育魅力,也在他们心中埋下了追逐梦想的种子。
历史为鉴:在红色文旅中厚植家国情怀
研学旅程中,红色教育贯穿始终。在虎门海战博物馆和林则徐纪念馆,同学们凝视着一件件历史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热合米图拉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内心非常触动,更加坚定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东江纵队纪念馆的参观,让同学们对革命先辈的奋斗牺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五十三团第二中学的古丽同学在发言中表示,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盼着记住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的爱国情怀更加浓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为课堂:在亲身体验中提升素养
在万江葡萄庄园研学基地,同学们体验了别开生面的农耕文化。水下耕耘、农耕采集、野外炊事,这些在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兴奋不已。自己动手、合作烹饪,在劳动中体会收获的喜悦,在协作中培养团队精神。
东莞市科技馆的互动体验,则开启了同学们探索科学的大门。从基础物理到前沿科技,从非遗到现代艺术,多元的学习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创新思维。
育人为本:教育援疆结出累累硕果
这次交流活动是广东教育援疆工作的一个缩影。自两地结对以来,广东援疆始终将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从硬件改善到师资帮扶,从特色课程引入到体育艺术教育成果共享,为兵团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李秀玲告诉记者:“这次交流之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互鉴与能力提升。它让新疆学子们在开拓视野的同时,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交流协作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团队精神。接下来,广东援疆驻三师工作队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三师青少年来到广东东莞交流学习。”
十天虽短,情谊绵长。当新疆学子踏上归途,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东莞的纪念品和照片,更有一颗颗被岭南文化浸润的心灵,一份份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谊,一种融入血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次粤兵两地的交流,正如学生代表穆娜瓦尔同学所期待的那样:“不只是跨越了地理的距离,更是让我们的心与心紧紧相连。”教育援疆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必将绽放出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