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东莞市文联获悉,东莞文学艺术院重点签约项目长篇报告文学《“制造”新东莞》和广播剧《重器》顺利完成终结验收。
据悉,为了扎实推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推动“双万”城市形象新提升,东莞文学艺术院于2023年下半年开展了以创作生产重大本土现实题材、“改革开放再出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制造业当家等为中心环节的主题创作征集活动,旨在推出更多反映东莞改革开放辉煌历程、展现新东莞不断发展的追梦足迹的文艺精品。长篇报告文学《“制造”新东莞》和广播连续剧《国之重器》均为本次从全市众多项目中遴选出来的重点项目作品。

其中,《“制造”新东莞》广东省作协樟木头东莞“中国作家第一村”重点创作扶持项目、东莞文学院重点签约创作项目,由东莞市作协副主席吴诗娴与知名财经作家王千马结成写作团队联合创作,旨在通过深入调研、采访和文学化表达,记录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向“智造名城”转型的历程,展现城市精神与人文内核。作者从东莞城市发展历史演进的线索出发,在进行大量实地调研、资料整理、人物采访之后,以客观而冷静的目光审视东莞城市更迭、兴衰成败,解读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对东莞代表性的产业给出独到的见解,为东莞“双万”城市发展把脉,“制造”大湾区形势下的“新东莞”。
据吴诗娴介绍,《“制造”新东莞》以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田野调查、人物访谈、史料梳理等方式,聚焦电子信息、服装纺织、智能制造等代表性产业,挖掘了数十位企业家、工程师、产业工人、新移民的奋斗故事,结合宏观政策与微观叙事,呈现东莞从“代工之城”到“创新高地”的蜕变。全书共22章,约37万余字,配以纪实图片及文献附录,已于2025年6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ISBN:978-7-218-18614-6),并于7月16日,在广东文学馆举行新书首发仪式。
与此同时,《“制造”新东莞》还凭借其对东莞制造业转型的深度剖析与文学化表达,成功入选探照灯好书8月榜单。提名评委、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授夏烈给予《“制造”新东莞》高度评价,认为该书以文学方式解读了东莞制造业的沉浮历程,为读者理解中国制造提供了独特视角。

广播剧《国之重器》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为背景,讲述散裂中子源团队在东莞这片创业热土上,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从选址、施工到技术攻关、调试等一系列环节,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无数科学与技术难题,终于建成了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感人故事。
该剧题材重大,把题材所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与广播剧的艺术性和戏剧性相结合。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的最大特点,是把一个我国当代高端、前沿、重大的科技研究和建设成果,做了充分的故事化、戏剧化和可听化的转换,同时也把一个具有科技深度的“大国重器”的科研成果的建设与应用,做了最大限度的科普性和通俗性的解读,使听众既了解了这一“国之重器”的重大意义和艰苦的建设过程,又领略了我国当代一批科学家们为国家科学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与无私忘我的优秀品德。
该剧自2024年5月9日首播以来,凭借科技叙事创新、基层创作模式突破、全平台传播策略,成为近年广播剧领域的现象级作品:既展现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成果,也为科技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参考。大量听众表示首次通过广播剧了解“大国重器”的科研历程,对科学家群体产生深切敬意。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称其“实现科技故事的艺术转化”,原吉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黄云鹤认为“大岭山模式值得全国推广”。
此外,该剧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2024年10月第二十四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连续剧特别推荐作品奖;主题歌《情怀》获“听众最喜爱的主题歌”、制作人杨继春获“听众最喜爱的制作人”。2025年5月获广东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