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桥头镇始终锚定“三年见成效”的目标,立足村(社区)资源禀赋与群众需求,探索出一条“空间提质、文化赋能、民生暖心”的特色路径,让一个个村(社区)实现从“旧貌”到“新颜”的蝶变,从“民生痛点”到“幸福亮点”的跨越。本报现推出“‘百千万’看桥头”系列报道,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持续将“百千万工程”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李屋村:农房风貌焕新 广场增添活力
从长青路72间农房的统一美化蝶变,到东门鱼塘荷花栈道的诗意铺展,今年以来,李屋村锚定12个民生项目精准发力,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绘就了环境提质与产业突围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李屋村绘就了环境提质与产业突围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讯员 邵锦烺 摄
风貌焕新:
旧街巷变身风景线
漫步长青路,两侧农房已告别昔日杂乱景象。外立面统一规划升级中,传统岭南元素与现代简约风格巧妙融合,墙面洁净如新,色彩协调雅致,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质感。
“在这条路上做了15年生意,我是看着它变美的!”50多岁的商户李大哥笑着说。从前的长青路杂乱不堪,房屋外观参差不齐,部分老房墙皮脱落、窗框锈蚀,路边还时常堆积杂物。改造后不仅环境焕然一新,逛街消费的客人也明显增多,“对我们商户来说,这真是实打实的好处。”
为让这条“村口主干道”重焕生机,李屋村将建筑外立面改造列为“百千万工程”重点举措,投入275万元对长青路290米路段沿线72间农房实施系统性升级,累计整治外立面面积达4850平方米。同步推进的周边环境整治中,通过清理卫生死角、增设街角口袋花园、铺设沥青路面等举措,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蜕变。
“现在家门口宛如公园,住着舒心多了!”提起变化,村民们满脸笑容,“幸福感、获得感都是触手可及的。”
生态筑基:
从“宜居地”到“幸福园”
顺着长青路往村里走,更能感受李屋村的深层蜕变。绿荫掩映着蜿蜒村道,崭新的文化广场开阔明亮,儿童公园里洋溢着欢声笑语,规划整齐的停车位让村道井然有序。一砖一瓦、一步一景,都是“百千万工程”留给村民的幸福印记。
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围坐石凳闲话家常,身后墙画生动再现乡村生活场景,脚下石板步道曲径通幽。这个占地2160平方米的空间,从前还是闲置地块,改造后铺设茵茵草坪、添置石桌石凳,搭配种植乔灌木形成立体绿化,既遮阴纳凉又景致宜人,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休憩闲聊的首选地。
广场旁的儿童公园更是孩子们的乐园。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园区内,飞船模型旋转滑梯、多功能健身设施、行星认知互动栏等一应俱全,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探索科学奥秘,实现知识启蒙与趣味体验的有机融合,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成长需求。
项目布局:
12项工程助推乡村提质
2025年,李屋村统筹规划12个"百千万工程"项目,涵盖集体经济提升与人居环境改善两大类别。其中8项人居环境类项目包括已完工的长青路外立面改造、沿河停车场,以及持续推进的文化广场绿地建设、东门鱼塘改造、李氏宗祠修缮等,总投资达1618万元。
为实现美景串点成线,李屋村规划了总长1.1公里的乡村风貌景观带,东接东门鱼塘,西连文化广场核心区,中接小海河生态带,构建起"一轴两带多节点"的立体景观格局。
从农房外立面改造到鱼塘景观升级,从停车场建设到宗祠修缮,李屋村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既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又探索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如今,一个个项目从规划蓝图变为生动实景,村庄环境日臻优美,村民生活更添盼头。
下一步,李屋村将持续深化“环境提质+产业突围”双轮驱动,全力打造环境秀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新李屋,让"百千万工程"成果真正惠及全体村民。
朗厦村:规划引领破局 产业赋能发展
初秋的朗厦村,晨光洒满李朗路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宫粉紫荆轻摇曼舞。中心公园内,老人健身、孩童嬉闹;昔日荒地如今帐篷点缀、绿意盎然;彩绘农房成为村民打卡点…… 这一切,得益于三年来朗厦村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从局部美化到全域提升的蜕变,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朗厦村以彩绘艺术扮靓乡村,打造特色绿美巷道通讯员 赖燕芳 摄
规划引领破局
勾勒乡村蓝图
清晨六点,村民李伯沿环塘跑道慢跑,朝阳透过宫粉紫荆洒下斑驳光影;上午九点,宝妈陈女士带着孩子在中心公园草坪搭帐篷;傍晚,新兴街彩绘墙前,年轻人用镜头记录家乡新貌…… 平凡日常里,镌刻着朗厦村三年蝶变的轨迹。
“拒绝零散改造,立足全村整体谋划。”村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7月,全村已规划实施多宗人居环境提升项目,5宗动工、2宗完工,1宗计划10月底启动,改造“进度条”不断刷新。
其中,总投入约1750万元的综合改造工程至关重要。项目依托本地生态与桥头生态园产业资源,以生态园为龙头、李朗路为轴,串联起村口、中心公园、生态园商圈及休闲公园,构建起展示村居品质的景观长廊,精准补齐公共配套短板。
1020米长的李朗路改造是“重头戏”:铺设沥青路面、施划180个临时车位、增设非机动车道,同步升级人行道、绿化、路灯及管网,实现从“通”到“美”的蝶变。“以前坑洼积水,现在成了‘门面路’!”李伯的感慨道出村民心声。
如今的李朗路,交通标线规范、人车分流,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沿线环境焕然一新。“以前乱停车影响生意,现在秩序好了,客流多了两成!”沿街商铺老板喜笑颜开。
公共空间再造
激活乡村活力
朗厦村中心公园的蜕变,是“百千万工程”惠民的生动缩影。这座8000平方米的公园,通过功能优化重焕生机:增设健身路径、新建环塘跑道,升级休闲区与路灯绿化,添置室外舞台,配套停车设施破解“停车难”。“晚上跳广场舞、周末看演出,热闹非凡!” 村民李女士说,公园已成村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会动场公园则是“变废为宝”的经典案例。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投入改造后,4000平方米荒地蝶变为绿地公园,设置帐篷区与儿童游乐设施,还保留原有树木。“以前带孩子野餐要去市区,现在家门口就行!”村民王女士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该公园还对接桥头生态园二期南入口,未来将成为村居与景区的连接节点。
此外,村投入95.9万元完成两项房屋外立面整治:475.5平方米的湖头排渠站墙面绘制彩绘,新兴街21栋农房的780平方米外墙添绘色彩图案。“墙面亮堂了,幸福感都提升了!”村民李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绿美巷道打造
赋能产业发展
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朗厦村以彩绘艺术扮靓乡村,打造特色绿美巷道。走进新兴街,农房巷道墙面化作“艺术画布”:荷花、田园风光、民俗场景等手绘墙画与民居相映成趣,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线。“出门见彩绘,散步像逛景区!” 村民李阿姨笑着说。如今,这条巷道不仅是村民休闲地,还吸引周边游客打卡,为乡村汇聚人气。
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朗厦村更着力谋划产业发展。村投入1280万元资金回购龙桥路163号厂房物业,通过科学运营,每年为集体增收90.48万元。“盘活闲置资产,为特色产业筑牢基础,让集体持续‘造血’。”村委负责人表示,产业兴才是乡村兴的关键。
夕阳西下,李朗路灯渐次亮起,中心公园回荡着广场舞曲。三年间,朗厦村从一条路的蝶变,到一个村的新生,交出了“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答卷——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是跑道上的微风、草坪上的笑声、彩绘墙前的笑脸,是村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站在新起点,朗厦村规划蓝图持续铺展:下一步将推进会动场公园电塔迁改、汇祥特色商业街升级,让环境更优、产业更旺。“产业兴、乡村美、治理活”,这是朗厦村三年实践的生动写照。未来,该村将继续深化“百千万工程”,让乡村振兴蓝图照进更加美好的现实,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兴旺红火。
邓屋村:乡村风貌焕新 发展动能澎湃
2025年,“百千万工程”步入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阶段。桥头镇邓屋村紧扣“集体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双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引擎,推动乡村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跃升——从城中村改造的塔吊挥臂,到党群服务中心的提质升级,从绿美巷道的生机盎然,到产业园区的蓄势待发……一批批重点工程加速从蓝图变为现实,持续释放着村民可观可感的民生红利,一幅“宜居宜业、活力焕新”的乡村画卷正泼墨成型。
■邓屋村“宜居宜业、活力焕新”的乡村画卷正泼墨成型 通讯员 莫衬玲 摄
重点项目齐推进
乡村风貌展新颜
走进邓屋村,“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变化触手可及:城中村改造塔吊林立,党群服务中心主体完工,绿美乡村巷道新绿盎然,智能健身器材前村民络绎锻炼……2025年以来,该村围绕人居环境提升谋划实施项目8宗,总投资1208万元,其中城中村改造一期、党群服务中心升级等4个项目成为民生改善的“关键抓手”。
“改造留住文化印记,大伙盼着完工!”城中村片区村民邓伯每天到现场“打卡”。核心项目城中村改造一期深度整合“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等历史文化资源,修缮邓鸿仪等名人故居,改造东门路沿街立面,配套建设文旅中心、粤书吧、家风家训馆等文化地标,总投资910万元,2025年3月动工,计划10月完工,目前土建进度达70%,实现“环境+文化”双重提升。
乡村的活力,还体现在一个个惠民细节中。鼎湖路休闲长廊于2024年完成智能健身路径升级,太阳能供电器材打造了村民喜爱的“户外健身房”。“在家门口就能免费锻炼并实时查看运动数据,太方便了!”村民邓大哥的点赞道出科技赋能民生的实效。
绿美乡村建设持续擦亮村庄“底色”。巷道两侧栽种宫粉紫荆、黄花风铃木等景观乔木,村民自发打造“四小园”盘活闲置边角地,通过“美丽庭院”评比活动激发扮靓家园的内生动力。总投入125万元的大圆路改造工程已完工,昔日水泥路变身沥青大道,同步完成人行道平整、“三线”下地、车位规划及亮化美化。“路宽了心气顺了!”道路焕新为乡村发展注入畅通活力。
集体经济强根基
发展动能更澎湃
人居环境焕新的同时,邓屋村借力“百千万工程”为集体经济“强根基、谋长远”。2025年,该村围绕集体经济发展谋划项目5宗,总投资达11.7亿元,覆盖教育、能源、产业升级等关键领域,为乡村发展按下“加速键”。
“以前村里没有公办幼儿园,孩子要去镇中心上学,每天接送很麻烦。”村民邓先生的烦恼将随公办幼儿园项目落地化解。该项目计划投资3900万元,目前已完成供地手续,计划年内动工,建成后可新增学前教育学位300余个。
总投资6亿元的七星岭150MW/300MWh 独立储能电站项目,已完成立项、备案、投资协议签订等前期工作,下一步将办理供地手续并推进土地流转,预计2025年10月动工、2026年6月完工。项目不仅为区域能源安全“保驾护航”,更将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稳定收益,让集体“钱袋子”越来越鼓。
产业项目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引擎”:联盛智造科技园集体建设项目、永福厂增资扩产新建厂房项目、新迪与维鸿厂区“工改工”项目,三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建成后将吸引优质企业入驻,预计创造近千个高质量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青龙路公厕升级改造、“三线” 整治、东门路泥地整改、邓屋广场增建篮球场等“民生小项目”同步推进。东门路泥地已变身平整水泥路面,邓屋广场篮球场已确定设计方案,计划10月开工。“路宽了、公厕净了,以后还有新球场,生活越来越有滋味!”村民的真切感受,正是邓屋村“民生无小事”理念的生动写照。
典型引领再进阶
幸福家园谱新篇
邓屋村始终坚守“民生为本、产业为基”理念,以项目落地实效推动“乡村颜值”与“村民幸福感”同步提升。截至2025年8月,该村“百千万工程”已完工项目4宗,在建项目9宗,剩余项目年内将陆续启动,预计年底实现“项目建设全覆盖、民生福祉全提升”。
“‘百千万工程’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砌,核心是让村民真正受益。” 邓屋村党委书记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同步谋划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升级村内医疗站点等民生实事,让工程成果覆盖更多群体;还将依托绿美乡村景观与产业项目,探索“乡村旅游 + 产业融合”新模式,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推动邓屋村从“典型村”向“示范村”跨越。
从城中村“旧貌换新颜”到党群服务“暖心升级”,从绿美乡村“绿意盎然”到产业项目“活力迸发”,邓屋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用实打实的项目建设、看得见的民生变化,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高质量答卷。未来,随着更多项目完工投用,邓屋村将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为“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见成效交出一份亮眼的“邓屋答卷”。
田新社区:提升空间品质 破解停车难题
夜幕初垂,华灯初上,桥头镇田新社区文化广场迎来一日中最热闹的时刻。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这里以文化广场为枢纽,有机串联起荷塘景观、儿童主题公园与智能健身路径,打造出一条集文化展示、夜间消费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带——不仅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更构筑出一个既承载乡愁、又洋溢现代气息的主题街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生活。
■田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生活通讯员 邵锦烺 摄
广场变身“活力舞台”
晚上七点,田新文化广场的灯光次第亮起,柔和的光线洒在整齐的地砖上,与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温馨活力的夜间图景。广场中央,居民随着音乐翩跹起舞,成为夜色中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以前晚上没地方去,只能待在家里。现在广场这么漂亮,我们天天来跳舞,身体好了,心情也特别畅快!”正跳得尽兴的居民罗阿姨笑着说。
田新广场改造工程于2024年12月启动,历时7个月匠心打造,于2025年7月全面竣工。改造不仅翻新了原有篮球场、观新亭和文化舞台,还新增了下沉草坪、便民驿站、休闲廊架及展现本土人文风情的“田新印象文化廊”。周边道路同步提质升级,铺设沥青、增设人行道、补植花木,真正实现“一步一景、四季常绿”,显著提升空间品质与居民体验。
与此同时,智能健身路径也成了社区居民锻炼的“新宠”。“以前锻炼要跑健身房,现在下楼就是专业器材,每天动半小时,整个人都神清气爽!”附近居民罗女士称赞道。该健身路径以明快色彩、科学布局蜿蜒穿行于社区,宛如一条“活力金丝带”,吸引各年龄段居民全天候前来锻炼,让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田新社区以“百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谋划实施了9大提升项目。重点以焕然一新的文化广场为核心,盘活居委会旁的闲置空地,串联起罗氏宗祠、村史馆、旧围巷、旧大队部与荷塘等文化节点,着力打造一条集文化创意、展览展示与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经济带。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浓郁乡村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正逐渐成型,显著提升了社区整体人居环境品质。
“童心乐园”焕新升级
每天放学后,田新社区儿童主题公园便成了欢声笑语的海洋。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焕然一新的游乐设施,孩子们兴奋地探索各式新设施,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个公园里的游乐设施种类真不少,不仅能让大人放心带娃,也能让孩子们尽情玩耍。”家住附近的黄女士说,“以前孩子们大多待在家里,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现在有了这个公园,带孩子来玩别提多方便了,真是太好了。”
这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儿童公园,以“儿童友好”和“一米高度看世界”为理念,将自然生态与趣味游乐融为一体。园内设有滑梯、摇摇马、跷跷板、秋千等多元游乐设施,满足各年龄段需求;全部地面铺设软质塑胶,有效缓冲跌撞,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所有游乐设施均依据儿童身高比例专门设计,色彩明快、造型活泼,充满童真意趣,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快乐星球”。
“儿童是社区的未来。建设这样一个高品质公园,不仅是送给孩子们的成长礼物,更是提升社区幸福感、营造友好互助氛围的重要举措。”田新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围绕公园开展亲子互动、文化集市等活动,使其成为促进邻里交流、凝聚情感的重要平台。
车位“扩容”惠民生
小小停车位,关乎大民生。今年以来,田新社区借“百千万工程”东风,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大力推动停车设施建设,精准增补停车资源,让困扰群众的停车难问题得以有效改善。
作为“百千万工程”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民生服务的重要举措,田新社区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破解“停车难”纳入社区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在推进道路提质改造的同时,社区积极盘活闲置空地,新增近200个便民停车位。经过有序施工,昔日闲置空地变身规范整洁的停车场,近200个停车位整齐排列,地面标线清晰,指引标识明确。此外,社区还科学规划了交通指引线路,绘制了童趣盎然的彩色斑马线,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的交通环境。
“以前来社区办事,绕来绕去都找不到车位,现在新增了这么多车位,真是太方便了!”如今,居民驾车到居委会办事或前往周边购物时,停车难题迎刃而解,社区道路通行效率也显著提升,闲置空间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的高效利用。
接下来,田新社区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持续聚焦基础设施升级与民生服务优化,从群众最期盼的地方发力,用精细化治理让社区更宜居、服务更贴心,让“百千万工程”的成果更多惠及居民,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