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举行
东莞+-桥头视窗 2025-09-30 16:54:05

■9月13日,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在桥头镇举行 记者 陈栋 摄

 

9月13日,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在桥头镇举行,文学界名家、主办方代表、荷花文学榜历届上榜作家代表等约12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文学之花绚烂绽放。

荷花文学榜成功举办至第十届,离不开东莞日报社、桥头镇人民政府、东莞市作家协会三家主办单位的不懈努力。该榜自2007年创立之初就确立发掘文学人才、推广文学精品的理念。近二十年来,这一文学品牌以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成为省内外知名文学品牌,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品牌效应。

名家素人共映东莞文学繁华景象

当天上午,盛典活动在开场舞蹈《杳杳春风时》中雅致启幕,随后年度突出贡献人物、年度文学评论等8个奖项依次颁发。其间,歌曲《梦在不远处》《就恋这一抹中国红》,朗诵《采蒲苔的苇》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整场盛典将文学盛宴与文化大餐完美融合,舞台效果恢弘大气,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桥头镇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年度突出贡献人物得主李扬辉表示,地方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桥头作为经济强镇,未来仍会为建设文化强镇贡献力量。他此次获得“年度突出贡献人物”荣誉,不仅是对桥头文学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个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

首届长篇小说、本届短篇小说得主穆肃则表示,历经近二十年发展,荷花文学榜已经成为东莞文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推动东莞文学万象更新,也成就了众多东莞文学界新人,为助力东莞文学发展保驾护航。作为获奖者,他非常感谢东莞有这样的平台让大家创作更多好作品。

主办方介绍,本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经过严谨的初评与严格的终评,李志良等8位作家脱颖而出,斩获桂冠。从上榜名单来看,既有穆肃、黎启天、吴向东等实力作家,他们多年笔耕不辍,在创作之路上持续深耕,于本届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像胡云这样在工厂中坚持写作的素人代表,凭借质朴而真诚的文笔,在众多作品中崭露头角。通过本届荷花文学榜的年度检阅,东莞文学的成绩与实力再度吸引了省内外名家的目光,收获一致好评。尤其是素人创作者与知名作家在榜单上交相辉映,充分彰显了东莞荷花文学榜开放包容的特质,展现出东莞良好的文学生态以及东莞作家强大的创作实力。

二十载耕耘收获文学硕果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盛典来临之际,主办方桥头镇不仅搜集整理了60位上榜作家的照片与简介资料,还在主会场走廊设置历届作家风采长廊,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深入领略诸位作家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学与城市交融共生的动人篇章。同时精心制作的《群星闪耀 荷绽芳华 ——东莞荷花文学榜20载回顾》宣传片,更是带领在场观众一同回望荷花文学榜的创办初衷、规范的评选流程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透过这些珍贵的图文、影像资料,人们得以看到一批批优秀作家与作品以此为起点,从东莞出发,走出广东、走向全国。东莞活力涌动的创作生态,以及东莞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回顾梳理中变得具象而清晰。

“一个地方拥有具有公信力的文学榜至关重要。历经十届的积累与沉淀,荷花文学榜已成为一部浓缩的东莞文学史。”广东省作协主席、曾任九届荷花文学榜终评委的谢有顺评价说,自设立之初,东莞荷花文学榜便坚守“不厚名家,不薄新人”的评选理念,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与包容气度,为众多基层劳动者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创作者从这里脱颖而出,跻身当代文坛高峰。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东莞文学气度的有力彰显,更是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精神写照。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也感慨道:“荷花文学榜能够连续举办十届殊为不易,它的评选机制公正、公平、公开,且具有权威性,这确保了上榜作品的质量,为新大众文艺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以“荷花”之名打造新大众文艺范本

8月27日,《学习时报》刊发东莞市委书记韦皓署名文章《东莞:激活新大众文艺创作“一池春水”》。文中明确提出:“近年来,东莞着力培育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千万劳动者将沉甸甸的生活积累熔铸成璀璨文艺作品的同时,东莞的文化星空也因无数普通人的创作而熠熠生辉。”

细品荷花文学榜历届上榜作家的代表作品,字里行间都镌刻着东莞独特的城市印记。他们中许多人曾是背井离乡的外地作家,却在东莞深耕多年,早已将这座城市视作第二故乡。怀着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他们扎根于此,以笔为犁,在文字的田野里耕耘着文学梦想。他们细致观察城市的日新月异,深刻体悟城市的人文底蕴,用作品拓展了东莞的精神疆域,也记录着这个波澜壮阔时代里独有的“东莞故事”。正是这群创作者的坚守与书写,让“他乡”化作“我城”,为传播湾区故事、赓续湾区文脉、丰富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提供了最鲜活、最坚实的“文学触角”。可以说,审视荷花文学榜的历年佳作,已然成为研读东莞新大众文艺创作的“最佳范本”。

“东莞荷花文学榜是东莞这座城市精神建构与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年度文学评论榜得主许燕转表示,在东莞从事文艺批评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余年,她深切感受到东莞文学与时代同命运共发展的脉络。“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和评论家,需要对本土文学特质坚守,辨识与见证,文学不是自生自灭的野果,而是代代相传的星火。”

主办方表示,将继续深耕细作,全力擦亮“荷花文学榜”这一文化名片,进一步加强与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学交流与联动,让这份承载着文学理想与城市情怀的文学荣耀,在时光的淘洗中行稳致远,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芒。

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举行

十届累计推出60位上榜作家

9月13日,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在桥头镇举行,活动由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主持。

会议首先系统介绍了东莞荷花文学榜自创立以来的运营经验与成果:自首届创办以来,始终立足莞邑大地,依托严谨规范的评审机制,在二十载十届历程中共推出60位上榜作家(含重复上榜者)、71篇(部)上榜作品,为赓续东莞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注入持续活力。凭借前瞻性的评审视野与成果影响力,该榜单已超越地域局限,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培育出郑小琼、王十月等从东莞走向全国的优秀作家,成为湾区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9月13日,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在桥头镇举行本报记者 陈栋 摄

在随后举行的“地方经验与新大众文艺”主题分享会上,往届获奖代表柳冬妩、第十届获奖代表黎启天结合创作实践,探讨文学与地域、时代的深层关联。李云雷、施战军、谢有顺等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大众文艺创作导向、地方文学榜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强调文学创作需扎根人民生活、彰显时代精神。

辉煌二十载 经验成永恒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李云雷指出,本次研讨会可系统总结东莞素人写作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新大众文艺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施战军将东莞荷花文学榜喻为一朵精心培育二十载的荷花,如今已绽放芳华并结出饱满莲子(文学人才)。他结合十届实践经验,对榜单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提出兼具全面性与前瞻性的见解。

《中国校园文学》副主编、文学博士王昉从专业视角剖析东莞文学发展潜力,她肯定榜单二十年来发掘优秀作家的显著成效,特别指出东莞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鲜活缩影”的独特价值——这座汇聚经济活力与文化多样性的“世界级工厂”,已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场域”。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作为多届评审亲历者表示:“没有哪个地方能像东莞这样,在同一片土地上浓缩农业、手工业、工业、高科技等多元发展经验,更吸引无数带着不同文化记忆的作家在此碰撞融合,这种经验书写堪称中国数十年变迁的生动注脚。”

本次研讨会汇聚东莞各镇街作协负责人及相关单位代表,共同探讨文学生态建设与未来发展路径。荷花文学榜的品牌示范效应、群体培育模式成为热议焦点。双重获奖者穆肃(首届长篇小说奖、第十届短篇小说奖)分享感悟时,既表达对榜单坚守初心的敬佩,也流露作为见证者的深刻感慨。

本届诗歌上榜作家、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黎启天以“桥头与荷花”的意象诠释榜单深意:“桥的一端是城市烟火,另一端是精神家园,这种东方美学意境让东莞荷花文学榜独具文化标识。作为创作者,我深切感谢这个孕育佳作的优质平台。”

擦亮大品牌 文学再出发

历经二十载精心培育,东莞荷花文学榜已成长为国内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IP,其发展经验为文学可持续发展及新大众文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如何进一步擦亮这一文化名片,既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待,也是主办方面临的时代课题。

在十届华诞之际举办此次回顾研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与会作家与专家学者倾注热忱建言献策,为榜单未来发展指明清晰方向。

两度担任终审评委的施战军建议:“荷花文学榜可进一步拓宽发展维度,在关注打工群体与新大众写作者基础上,向融媒体领域延伸,创新传播形态以适应现代传媒格局,持续发掘文坛新势力。”

李云雷与东莞素人作家交集很多,他说:“通过这个研讨会可以充分总结我们东莞素人写作的经验和很多好的做法,然后推广到全国,为我们的新大众文艺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首次到访桥头的王昉寄语:“荷花文学榜二十年发掘众多文坛新秀,期待未来能关注青少年作家培养,让他们肩负起东莞文学、广东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传承使命。”

谢有顺在总结发言中感慨:“走遍各地,从未见过像东莞这样对文学艺术投入如此巨大资源与热忱的城市。这份源自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珍视,让荷花文学榜这一公信力品牌成为东莞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述 评

荷花的别样绽放

2025年9月13日,两年一届的东莞荷花文学榜在中国荷花名镇——东莞市桥头镇再度盛大启幕,李志良、吴向东、李扬辉等8位作家捧起各领域桂冠,在全场瞩目中,象征荷花精神的奖杯散发出璀璨光芒。

在场的许多人说,仿佛听到了荷花绽放的声音。的确,9月13日这一天属于文学。在东莞这个世界制造业之都,难得有这样一天为全市各文学门类、各文学写作者亮起一盏灯,为文学打开神圣庄重的荣誉之门。自2007年首届东莞文学奖举办以来,2005年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出版的东莞作家作品便获得了命运的垂青与时代的眷顾——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以“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荷花命名的东莞荷花文学奖于2007年横空出世。当荷花的圣洁之光加持文学,莞邑这片热土便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森林”,而成为具有气质的高贵之城。它为亿万在此打拼的人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推开了另一道门,一缕清荷般的芬芳悄然浸润心田,古老而现代的莞邑大地从此荡漾起清新的人文之风。

这股清风,二十年来始终吹拂不息。为何今日要说“花开二十载,文脉耀湾区”?因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征集的是2005年至2006年的作品,自2005年算起,至2025年恰好走过二十载历程。这个看似普通的数字节点,却值得格外珍视与铭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20年庆典正是荷花常开常新的美好注脚。对热爱荷花的人们而言,这俨然成为值得欢庆的文化盛典——除了荷花本身香远益清的圣洁之姿,更因文学蕴含的温情与力量。

荷花岁岁绽放,其影响力已深入人心。而诞生于荷花名镇的文学榜,对东莞及桥头的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影响更为深远。二十年铸就文学品牌,二十年树立文化标杆,荷花文学榜自有这样的底气与实力。自设立之初,主办方便致力于打造兼具公信力、纯正性、权威性与品牌性的文学奖项,以期发挥引领与激励作用。二十年来,榜单最初设置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第五届起增设)、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及突出贡献等奖项,始终尊重文学规律,兼顾各文体平衡发展,推动文学生态良性生长。它为怀揣梦想的写作者搭建了比拼共进的舞台,年复一年,文学因它愈发生机勃发。许多新人借此平台华丽转身,王十月、郑小琼、塞壬、柳冬妩、刘帆等一批在国内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正是从这里起步,走向全省、迈向全国,登上更广阔的文学舞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荷花文学榜始终恪守“追求卓越,宁缺毋滥”的宗旨与“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奖原则:邀请历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的全国一流评论家与作家担任终审评委,邀请公证员与新闻媒体全程监督,并在评奖后举行新闻发布会。这些独具特色的机制与实践,在全国具有标杆意义,为文学评奖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因如此,东莞荷花文学榜以其鲜明特质赢得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文学界“有气度、有高度”的文学大奖,成为东莞文学的晴雨表与文化繁荣的鲜活注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荷花文学榜所展现的高度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其精神内核与文化影响力非一日之功,而是聚沙成塔、经年坚守的成果,由此孕育出令人称羡的文学气象。东莞市作家协会原主席詹谷丰曾动情评价:“东莞荷花文学奖是东莞文学史上举办时间最长、推出新人最多、社会效应最大、口碑最好的文学奖项,且没有之一。”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亦多次指出:“一个荷花文学榜,半部东莞当代文学史。”这一评价堪称精准。荷花文学榜始终立足莞邑、辐射湾区,依托严谨完善的评审机制,不仅构筑起东莞文学的检阅平台,更成为清晰可辨的文学风向标,以71部(篇)上榜作品、60余位上榜作家的丰硕成果,为赓续东莞文脉、提升城市形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除推动本土文学繁荣外,荷花文学榜更以其独特实践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贡献了“东莞经验”。众所周知,“新大众文艺”概念源自《延河》杂志2024年7月号刊发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当人民大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素人作者与专业作家双向破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生态已然重塑。东莞因改革开放的先机,成为大众文艺创作的早期温床与催化剂——不仅参与者起步早,更在数十年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底层打工者成长为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的柳冬妩,作为首届荷花文学奖得主与受益者,在9月13日的东莞荷花文学榜十届回顾研讨会上深情表示:“首届东莞荷花文学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东莞新大众文艺的早期实践。”

此言不虚。由桥头镇人民政府、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荷花文学榜,历经二十载辉煌,其积累的经验已成为具有辐射力与借鉴意义的宝贵财富。《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说:“东莞的声音就是中国的声音,就是来自人民大众对这个时代感受的声音。”诚哉斯言!谢有顺说:“没有一个地方像东莞这样,能将农业、手工业、工业、高科技、智能化等多元经验浓缩在一片土地上,在数十年间碰撞、发酵、融合。同时,无数作家从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带着家乡的口音记忆、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积淀,与新经验碰撞交融——这种经验的书写,特别能代表中国这几十年来的深刻变革。”

荷花文学榜不仅展现着东莞本土的文脉风流,其光芒更照耀湾区,温暖着每一位文学人的心。在这里,文学与城市交融共生,成就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象——这恰如荷花移栽后的别样绽放,不仅芬芳馥郁,更历久弥新。

(记者 袁健斌 通讯员 刘帆/文)

 

 

 

 

文字:记者 袁健斌 通讯员 赖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