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女高音歌唱家蔡勉做客“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于东莞市文联文艺空间与东莞音乐爱好者开启了一场互动性十足、干货满满的美声之旅。她主讲的《美声不难懂:一次走近专业声乐的入门讲座》既以流行歌里的美声技巧关联日常,还有人人可试的基础技巧,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科学发声,体验不一样的美声,提高对美声的欣赏水平,提升歌唱水平。

蔡勉,女高音歌唱家,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获曼哈顿国际音乐比赛金奖、贝里尼声乐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她一直致力于推广“新音乐”,首演多部新歌剧及艺术歌曲,主演《费加罗的婚礼》等剧目。同时主持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个人专辑,多次于海内外举办独唱音乐会及学术交流。

为了带领现场观众轻松入门,蔡勉对这场“美声基础”讲座做了精心的设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观众走入美声,领略美声,学习美声。首先,她以流行歌里的美声技巧,讲解了美声“唱得美、稳、远”的核心;并通过对比音频,教大家如何做到美声音色圆润、气息连贯与咬字清晰,澄清“美声只能唱歌剧或外语”的误区。
其次,讲座过程中,蔡勉还结合自己的演出和教学经验,细致讲解了发声、训练、演唱等方法。如“闻花香练气息”“打哈欠开喉咙”“元音拉长练咬字”三个人人可试的基础技巧,为现场观众一一讲解、演示。
讲座的最后,蔡勉带领在场的东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东莞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在读的高校学生、音乐爱好者们等一起赏析不同风格的作品,结合互动试唱,让大家在赏、学、练中亲身实践,巩固课堂所学。

本次讲座以合理的学科规律和系统逻辑展开,围绕“美声入门”这一主题,通过“讲+演”的方式,让现场观众在赏中学,在学中行,让现场观众通过“讲演赏”为一体的讲座,了解美声的门道,拉近与美声艺术的距离。
“蔡教授的讲座很有感染力,也很实用。整个讲座,没有太高深、专业的理论,而是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告诉了我们美声美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并手把手把美声的各种基础技巧和训练方法示范给我们,带着我们边学边体验。整个现场轻松活泼,充满欢声笑语。”现场观众吴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听过的最实用和最享受的讲座,讲座上的各种技巧我都记录了下来,接下来会每天坚持按着这个方式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欣赏和歌唱水平。

据悉,本次讲座为“我们的节日·中秋——粤鄂湘桂中南四省区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东莞”系列活动之一。该系列活动由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省区文联,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东莞市文联牵头具体承办。“东莞站”作为四省区联动的收官之站,通过文艺演出、公益课堂、文化调研等形式,集中展示中南四省区文艺志愿服务成果,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本次讲座也是“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之一。“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文化品牌活动是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自2022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先后邀请了30多位国内各领域文艺名家来莞交流互动,并以主讲话题前沿、内容深入丰富,广受观众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东莞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对话:
东莞在新大众文艺发展上非常有优势
东莞日报:您这次随粤鄂湘桂中南四省区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东莞,能否谈谈您印象中的东莞是怎样的?
蔡勉: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莞,因为行程比较紧张,东莞很多地方来不及仔细看,很多风光来不及欣赏。但不管是从位于东莞松山湖的散裂中子源的参观调研,还是“我们的节日·中秋”的文艺演出,我都能感受到东莞的活力和务实,东莞工作人员的细致和热情。本次中南四省区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东莞,不仅联动了四个省区的艺术家,让我们能跟各地艺术家,特别前辈们同台演绎、互相探讨艺术,这给我们年轻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也非常期待东莞的声乐的新生力量能够进一步壮大发展。
东莞日报:当前新大众文艺发展如火如荼,东莞作为全国新大众文艺实践的典型样本,一路高歌猛进。即便是高雅的美声,群众基层也非常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文化强市建设加快,东莞文联打造“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文艺新实力”等品牌项目,对东莞声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蔡勉:我觉得新大众文艺发展是一个当前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现象和新趋势,东莞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声乐为例,每年音乐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专业院团和高校。东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政策,文联组织策划一系列活动,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和广大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展示、交流的舞台,并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艺术热情和火花,在实践中坚持和实现梦想,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
东莞日报:以声乐发展为例,从全国视角出发,能否为东莞新大众文艺发展提一些建议?
蔡勉:东莞乃至整个广东,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在这里,这里文化丰富多元,城市包容开放,对新大众文艺发展非常有优势。我认为,首先,不管是在活动举办、展演形式,还是作品创作引导上,都要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这可能会有更大的意义。其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化创新融合,如民乐与西洋乐的融合,流行音乐与本地非遗、曲艺的融合,适当融入新的流行元素。另外,创作更多机会和平台,鼓励更多人利用好城市各类文化演出、培训、扶持的平台,强化交流学习,让他们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学习并活用网络直播等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提升新大众文艺发展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就是重视各门类艺术的培训和教育,尤其早期艺术教育,一定要更加规范化,从整体上提升群众的文艺素养和审美水平,为文艺事业提供更优质的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