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桥头镇始终锚定“三年见成效”的目标,立足村(社区)资源禀赋与群众需求,探索出一条“空间提质、文化赋能、民生暖心”的特色路径,让一个个村(社区)实现从“旧貌”到“新颜”的蝶变,从“民生痛点”到“幸福亮点”的跨越。现推出“‘百千万’看桥头”系列报道,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持续将“百千万工程”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初秋的朗厦村,晨光洒满李朗路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宫粉紫荆轻摇曼舞。中心公园内,老人健身、孩童嬉闹;昔日荒地如今帐篷点缀、绿意盎然;彩绘农房成为村民打卡点……这一切,得益于三年来朗厦村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从局部美化到全域提升的蜕变,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破局,勾勒乡村蓝图
清晨六点,村民李伯沿环塘跑道慢跑,朝阳透过宫粉紫荆洒下斑驳光影;上午九点,宝妈陈女士带着孩子在中心公园草坪搭帐篷;傍晚,新兴街彩绘墙前,年轻人用镜头记录家乡新貌……平凡日常里,镌刻着朗厦村三年蝶变的轨迹。
“拒绝零散改造,立足全村整体谋划。”村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7月,全村已规划实施多宗人居环境提升项目,5宗动工、2宗完工,1宗计划10月底启动,改造“进度条”不断刷新。
其中,总投入约1750万元的综合改造工程至关重要。项目依托本地生态与桥头生态园产业资源,以生态园为龙头、李朗路为轴,串联起村口、中心公园、生态园商圈及休闲公园,构建起展示村居品质的景观长廊,精准补齐公共配套短板。
1020米长的李朗路改造是“重头戏”:铺设沥青路面、施划180个临时车位、增设非机动车道,同步升级人行道、绿化、路灯及管网,实现从“通”到“美”的蝶变。“以前坑洼积水,现在成了‘门面路’!”李伯的感慨道出村民心声。
如今的李朗路,交通标线规范、人车分流,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沿线环境焕然一新。“以前乱停车影响生意,现在秩序好了,客流多了两成!”沿街商铺老板喜笑颜开。
公共空间再造,激活乡村活力
朗厦村中心公园的蜕变,是“百千万工程”惠民的生动缩影。这座8000平方米的公园,通过功能优化重焕生机:增设健身路径、新建环塘跑道,升级休闲区与路灯绿化,添置室外舞台,配套停车设施破解“停车难”。“晚上跳广场舞、周末看演出,热闹非凡!”村民李女士说,公园已成村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会动场公园则是“变废为宝”的经典案例。这里曾是杂草丛生、堆放建筑垃圾的荒地,投入改造后,4000平方米荒地蝶变为绿地公园,设置帐篷区与儿童游乐设施,还保留原有树木。“以前带孩子野餐要去市区,现在家门口就行!”村民王女士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该公园还对接桥头生态园二期南入口,未来将成为村居与景区的连接节点。
此外,村投入95.9万元完成两项房屋外立面整治:475.5平方米的湖头排渠站墙面绘制彩绘,新兴街21栋农房的780平方米外墙添绘色彩图案。“墙面亮堂了,幸福感都提升了!”村民李先生对此赞不绝口。
绿美巷道打造,赋能产业发展
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朗厦村以彩绘艺术扮靓乡村,打造特色绿美巷道。走进新兴街,农房巷道墙面化作“艺术画布”:荷花、田园风光、民俗场景等手绘墙画与民居相映成趣,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风景线。“出门见彩绘,散步像逛景区!”村民李阿姨笑着说。如今,这条巷道不仅是村民休闲地,还吸引周边游客打卡,为乡村汇聚人气。
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朗厦村更着力谋划产业发展。村投入1280万元资金回购龙桥路163号厂房物业,通过科学运营,每年为集体增收90.48万元。“盘活闲置资产,为特色产业筑牢基础,让集体持续‘造血’。”村委负责人表示,产业兴才是乡村兴的关键。
夕阳西下,李朗路灯渐次亮起,中心公园回荡着广场舞曲。三年间,朗厦村从一条路的蝶变,到一个村的新生,交出了“百千万工程”的生动答卷——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是跑道上的微风、草坪上的笑声、彩绘墙前的笑脸,是村民触手可及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站在新起点,朗厦村规划蓝图持续铺展:下一步将推进会上场公园电塔迁改、汇祥特色商业街升级,让环境更优、产业更旺。“产业兴、乡村美、治理活”,这是朗厦村三年实践的生动写照。未来,该村将继续深化“百千万工程”,让乡村振兴蓝图照进更加美好的现实,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兴旺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