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东江烽火 传红色薪火|发髻藏密信,信念永不熄!情报员李慧琼的烽火人生
东莞+ 2025-09-29 10:20:47

东莞塘厦镇林村的晨雾,总像一块浸了水的棉絮,轻轻盖在20世纪40年代的田埂上。薄雾里,常有个穿蓝布衫的少女身影,趁着天色未亮穿行在稻田间,她发髻里藏着纸条,竹篮里装着“课本”,而脚下的乡野,是她从未挂牌的课堂。

她叫李慧琼,又名李琼,曾用名李才敬,1927年生于东莞塘厦林村。1942年7月,当同龄少女尚在编织青春绮梦时,这位年仅十五岁的姑娘已在鲜红党旗下庄严宣誓,将青春献给民族救亡的事业。1944年10月,她从东莞中学回到塘厦石潭埔小学任教。

她是教师,同时也是地下情报员。她常教学生们唱抗日救亡歌曲,向孩子们动情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而这四字,是她投身革命最初的信念,也是贯穿其一生的精神脊梁。

乡绅家的“叛逆”女儿

“她刚当交通员的时候,才多大?比灶台高不了多少。”女儿黄荷似回忆时笑着摇头,眼中却泛起泪光。

李慧琼出身于一个家境尚可的家庭,是村里少有的“读过书的囡囡”。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文静的姑娘,年仅十五岁时就已常将密信藏于衣角或发髻,从容穿梭在日军岗哨之间。“日本仔不但要亡我国,还要灭我种”“一定要打败日本鬼,冇其他念头”,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她如钢铁般坚定的信念,也让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孩,最终成长为烽火中传递希望的“信使”。

她白天在学校教书,教孩子们唱抗日歌曲;晚上则提着油灯走访农户,宣讲救国道理。

不仅把做教师所得的报酬给游击队,还经常以做生意为借口,多次变卖家中粮食筹措经费,甚至将父亲的勃朗宁手枪偷偷藏入猪草篮,送往游击队员手中。乡邻们长期对李家粮仓的“亏损”大惑不解,直到后来才知晓,这一切背后的真正原因。

1942年7月,经地下党员李筱萍介绍,李慧琼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誓言,成为她一生的信仰与行动指南。

刀锋上的生死瞬间

情报工作犹如行走刀锋,每一次传递都是生死考验。

她曾与日寇巡逻队狭路相逢。为掩护当时的上级杨培(曾任东莞县县长)撤离,她镇定自若走向敌人。发髻中那封用米汤写成的密信滚烫如炽,日军搜身的手近在咫尺,却始终未能察觉。

“后来她说,当时后背全湿透了,但脚像钉在地上,一动也不能动。”女儿黄荷似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李慧琼将情报伪装成家常问候,米汤写在行距之间,表面是嘘寒问暖,实则是关乎生死的重要讯息。这些信件经火一烤或用碘酒一抹便字迹立现,成为游击队掌握敌军动向、组织安全转移的“生命导航”。

1944年10月至1945年2月,她接替李琼珍担任林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包括李群、陈见欢、周福兴、李月桂等,直接受杨培、张秋云领导。1944年冬天,她接到铲除某汉奸的任务,随即借“乡绅女儿串门”之便,日日登门送糕点。笑语寒暄之间,她摸清对方“卯时出门,酉时归家”的规律,随即绘制成路线图交给游击队。终于在一个月色昏沉的夜晚,汉奸被成功惩处。

在黄荷似心中,母亲之所以如此勇敢,全因那股坚定的信念:“她总说,情报比命金贵。个人的安危固然重要,但比起民族解放的事业,便算不得什么了。”这股信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每一步,也支撑着她在最危险的时刻依然保持从容与镇定。

她的课堂,藏着革命的种子

1945年2月,因下线党员被捕,李慧琼奉命转移至桥头镇石水口小学任教;同年9月又转至塘厦江源小学。她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她在哪,革命的种子就播到哪。”黄荷似回忆道。从林村到石水口,再到江源小学,李慧琼的“讲台”随着斗争需要不断转移,却始终扎根在东莞的乡野之间。

在石水口小学,她教孩子们高声唱响《义勇军进行曲》,歌声越出教室,回荡在田埂之间,连耕作的农民都忍不住跟着哼唱。在江源小学,她结识了时任校长黄亦群——她后来的丈夫。受她满腔革命热情的感召,这位原本学中医的文雅先生,也毅然投身党的地下工作。

白天,他们是教书育人的教师夫妇;夜晚,他们就在昏黄的油灯下秘密发展党员、动员青年参军。“好男儿当兵,不是为了逞强,是为了护家卫国。”她话语铿锵,目光如炬,许多年轻人在她的鼓舞下热血沸腾,毅然踏上革命道路。

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战斗快报》编辑的黄琨,经由李慧琼的丈夫黄亦群等人介绍,他从香港辗转来到东莞游击区,最终光荣入伍,以画笔和文字为武器投身革命。他绘制五星红旗、为毛主席画像的事迹,正是那一代青年受感召献身解放事业的生动写照。

即便在1946年北撤后的艰难岁月里,李慧琼也从未停止工作。教书育人、联络同志、传递情报,她日夜奔波如旋转的陀螺,却总是微笑着说:“今天的事办得顺。”

她没有一块真正的黑板,却将“中国人要有骨气”的信念,深深地刻进了一代人的心里。

忠诚入汤,熬煮代代相传的家风

1988年初,这位在隐秘战线奋战半生的战士悄然离世。她没有留下金银财宝,唯有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在血脉中延续。

女儿记忆中,许多个昏黄的夜晚,母亲总爱坐在灯下,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悲壮。灯光映着母亲温柔却坚定的脸庞,那些跨越千年的英雄故事,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深植儿女心田。“中国人爱中国,有国才有家”,融进了每一个成员的骨血里,成了这个家庭代代恪守的精神信条。

“她常说,‘我们抗战能赢,就赢在大家心齐’。这话我们记了一辈子,也守了一辈子。”黄荷似声音哽咽,眼中却闪着光,“我们6个兄弟姐妹团结至今,每周都要聚一聚,谁家有困难,其他人立马伸手帮忙,从没有半点迟疑。”

林村的老榕树依旧坚挺,气根深扎故土,一如当年的生机盎然。曾经藏过情报的田埂,如今铺成了宽阔的马路,而李慧琼藏手枪的竹林,也新绿层叠,她的课堂早已散场。

但那份藏在岁月里的勇气与信念,却从未远去。那碗用米汤和忠诚熬成的浓汤,仍在每一个寻常日子里,散发着永恒的余温。

文字:周子怡 图片: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