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遗址:青砖黛瓦里的烽火壮歌
东莞+ 2025-09-28 18:14:43

“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正午的阳光斜照在屋顶瓦片上,泛起一层温润的光。192平方米的清代李氏宗祠静卧在东莞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三开间两进、四合院落里,曾是大岭山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心脏”——连平联乡办事处。84年前,这里回荡着减租减息的宣讲声,也埋下了刘荫等烈士的青春与热血。

祠堂里的“红色政府”

大岭山抗日民主政权连平联乡办事处遗址位于大岭山镇连平村计岭村民小组。该遗址原为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面阔11.3米,进深17米,建筑面积192平方米。

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创建抗日根据地。翌年5月,在已建立8个乡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全区性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在李氏宗祠成立,马来西亚归侨刘荫出任主任。祠堂正中,条案改为办公桌,神龛贴上《减租减息布告》,两侧厢房成了粮秣股、民政股的“办公室”。短短数月,办事处发动群众交公粮、做军鞋、救伤员,把这里变成部队最稳固的后方。

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大岭山根据地。为保存力量,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刘荫率7名工作人员、10余名伤病员撤至绒旗墩村。因奸细告密,他们被敌军包围。刘荫等7人先被捆绑拷打,后被残忍活埋于山洞或抛入深潭,时年仅31岁的刘荫壮烈牺牲。

硝烟散尽,宗祠在风雨中飘摇。2004年,东莞市拨专款按“修旧如旧”原则整体维修:青砖重砌、木梁换檩、瓦当复原,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再现清代岭南祠堂风貌。2006年5月,包括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在内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纳入第三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旧址发新声 红色基因薪火传

“同学们,你们脚下的青石板,当年运送过东纵的粮食弹药。”在李氏宗祠门口居住的李玉生老人,幼时亲历战火岁月,那些烽烟往事至今仍在他记忆深处熠熠生辉。如今,他总带着年轻一代重走革命遗址,让浸透热血的土地诉说峥嵘岁月,将红色基因化作薪火相传的永恒坐标。

据介绍,离该遗址大约两公里就是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一条“东纵抗战路”把连平、百花洞、根据地旧址串珠成链,成为东莞“红色旅游走廊”的核心。

离开计岭时,夕阳把祠堂照得通红。讲解员轻声哼起《东江纵队之歌》:“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歌声穿过青砖缝隙,飘向远处的工地。历史与现实,在这一刻交汇成最动听的复兴交响。

文字:尹金钟 图片:尹金钟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