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大学迎来首批本科学子,专家建言:“制造+智脑”共建全球工业AI高地
南方日报 2025-09-28 10:38:52

日前,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新高校——大湾区大学迎来首批本科学子。这所承载着区域创新厚望的学府正式启航之际,正值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深刻演变的关键时刻,中美两国在AI领域的“你追我赶”正加速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这场决定未来的科技竞赛中,拥有全球最完整制造链条的广东,如何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智能革命?近日,大数据专家涂子沛和大湾区大学讲席教授、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大湾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夏志宏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大湾区要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成为全球领先的工业AI高地。

AI正重新定义制造业中的“智能”

“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而非简单的快速发展。每天都有新模型、新应用涌现,技术迭代速度前所未有。”涂子沛认为,如今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已进入新阶段——与实体产业的深度捆绑。

哪些产业会率先发生变革?

“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是人工智能与医药医学、生命科学的结合,这将是最大的热点领域。”夏志宏表示。

涂子沛也认为,借助AI强大的计算与分析能力,生物医药将成为变革最显著的领域之一。

“AI不仅能大幅缩短新药研发周期,还能显著降低成本。有观点甚至预测,未来10年内,人类可能攻克大部分重大疾病,平均寿命或将突破百岁。”涂子沛说,通过分析海量医疗数据,AI可以实现个性化精准治疗,并辅助医生进行复杂疾病的诊断与手术规划。

AI在制造业的应用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

“未来的智能不仅局限于实验室或医院,也将在工厂车间大放异彩。”夏志宏指出,AI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中的“智能”。

过去的工厂设备大多是功能固定的“专才”,各司其职、难以变通。随着AI的发展,未来的机器将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可能今天在清扫地面,明天就能协助照护老人,后天还能听懂语音指令、准确递送药品。这种灵活应变能力,才是AI带来的真正跃迁。

涂子沛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你只需对机械臂说‘把产品旋转90度,放到红色托盘里’,它就能执行。机器故障了?它能自动分析传感器数据,告诉你‘是电机过热,建议检查冷却系统’。”

可以说,这不仅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还是迈向能够理解、沟通并主动解决问题的“智能化”。

海量制造业数据是宝贵资源

尽管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竞赛如火如荼,但中美两国无疑处于第一梯队。然而,第一梯队内部仍有明显差距。

“中国和美国都在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但在第一梯队里,中国跟美国仍有差距,但各有优势。”在涂子沛看来,美国在算法和原始创新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而中国则在应用场景、数据资源和制造能力上具备独特竞争力。

夏志宏则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剖析了美国科技“厚积薄发”的根源:“美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慢慢积累的。在人工智能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候,它就已经在做基础研究了。”这些研究并非一开始就瞄准AI,而是源于对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长期投入。正是这种探索,为后来的技术爆发埋下了伏笔。

当前,面对新一轮AI革命,大湾区如何抢抓机遇?

“大湾区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因此,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会首先在这个区域快速发展。”夏志宏认为,大湾区的市场潜力巨大,而制造业产生的海量数据,正是训练AI模型的宝贵资源。

涂子沛进一步提出,大湾区完全有可能建成全球领先的工业AI高地,“因为全世界没有哪个地方像大湾区这样,拥有如此完整、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硬件条件这么好,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先进的制造体系与大湾区大学等机构培养的“顶尖头脑”深度融合,将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真正实现“制造+智脑”的协同跃升。

打造鼓励创新的“海洋生态”

今年以来,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争夺战越发激烈。为了组建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甚至开出上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吸引顶尖人才。

面对AI的迅猛发展,涂子沛认为,传统教育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标准答案和重复训练,恰恰是AI最擅长的领域”。

夏志宏对此深有同感。他曾创办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深知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如今,他转向人工智能领域,带领大湾区大学的人工智能团队,开启又一次“从0到1”的创业旅程。

夏志宏认为,AI项目往往需要跨学科协作,“计算机科学家可能缺乏足够的概率论背景,而数学家则未必熟悉如何将理论应用于编程”。

因此,大湾区大学今年将设立两个实验班——数学实验班和人工智能实验班,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优秀师资、先进实验室和充足经费。课程设计灵活多变,一旦有新技术出现,学校会第一时间邀请专家进校交流,甚至为有潜力的学生开设前沿课程。

“好的基础非常重要,但实践经验也不可或缺。”夏志宏说。为此,他已邀请华为、Vivo、美的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共同探讨,“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此外,夏志宏特别强调创新生态的多样性:“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不能只有大企业‘一枝独秀’。”

具体来说,就像森林里既有大树,也需要小草和灌木,大公司之外,必须有大量中小企业做配套、做细分产品,整个生态才能繁荣。因此,教育不仅要培养“巨头”所需的人才,也要支持那些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年轻创业者。

在涂子沛看来,为年轻人营造创新氛围,政府应少做“风投”,多造“土壤”。比如不要设高门槛和绩效考核,只要是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创业项目,就给予基础支持,例如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或推出“3年免租、5年减半”的办公政策。

“如果广东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们不止能出‘六小龙’,还能打造一个‘海洋生态’——既有大企业‘巨鲸’,也有无数‘飞鱼’一样的中小企业,围绕它们成长。”涂子沛说。

文字:昌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