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散尽,精神永存!当我踏上深圳葵涌镇土洋村的青石板路,抬头望向那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时,斑驳的墙面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油灯熏染的痕迹。这里曾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所在地。八十多年前的深夜里,曾生、尹林平等领导人就曾在这扇木窗后,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谋划一场场抗日战斗。此时,我的指尖轻轻抚过墙砖,仿佛触到了历史的脉搏。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的炮火在大亚湾登陆,震碎了岭南的秋夜。十五岁的李阿妹蹲在东莞县城的墙根下,看见穿灰布军装的年轻人挨家挨户敲门:“鬼子要打过来了!愿意保家卫国的,跟我上山练枪!”她的哥哥李志强坚决地扔下了锄头报了名——这支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的“抗日模范壮丁队”,最初仅有一百多人,其中二十多个是像李志强这样的农家少年。
中山公园里,阳光穿过榕树叶,洒下阳光的碎片。李志强攥紧手中磨得发亮的红缨枪,和队友们一同喊出“保家卫国,抗战到底!”的誓言。一个月后,他们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时,十一位队员英勇牺牲。李阿妹始终忘不了,母亲涕泪横流地从队伍中认领哥哥的遗物时,那件灰布军装上还别着半块没吃完的野菜饼…那是哥哥特意留给家里的口粮。
去年暑假,我和同学参加了“东纵后代讲党史”活动。在东莞大岭山纪念馆,曾生将军的女儿告诉我们:“你手里这本《东纵战歌》的手抄本,是我的父亲当年在战壕地下用铅笔写的。墨水用尽,就拿木炭继续写。”我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无意间看见扉页上有一道深深的折痕,也许是当年战士们翻阅时留下的吧…
最令我震撼的是惠州罗浮山中的冲虚古观。通往道观的石阶被磨得发亮,讲解员说;那是战士们日夜穿梭留下的痕迹。我低着头一阶一阶地数着台阶向上走,忽然,在墙角发现了一块刻着“1942”的小石碑,无声无息,无人知晓,这却是历史最真实的注脚。
我走在东莞东纵大道上,路过一家名为“东纵记忆”的老书店。店主是位东纵后代,退休后经营着这家小店。店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东江纵队史》,泛黄的书页间夹着老照片:年轻的战士们在荔枝林里休整,有人抱着吉他,唱《东江纵队战歌》。店主说:“我爷爷总是讲,东纵精神并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遇到困难时再多坚持一下的劲头!”
今日,我们重走东纵路,重新寻找历史的足迹,感受着过去的艰苦,而不是简单重复过去,是寻找那些依然炽热的精神——正如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里,那位戴红领巾的小讲解员所说:“我知道曾生将军当年只有二十二岁,和我哥哥一样大。如果我是他,也会毫不犹豫拿起枪!”
我站在坪山的纪念广场上,温柔的风吹过曾生将军雕像的衣角。我忽然明白:东纵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传说,它是李志强们红缨枪上的寒光,是阿桂雨夜里护送的微光,也是书店老板珍藏的老照片,更是我们这一代人接过历史接力棒时的心跳!
这条抗战之路,连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寄托着更远的未来。当我们重走这条路时,不仅是在回看历史,更是在寻找: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勇往直前的答案!
作者:东莞市竹溪中学初三1班何雅玟;指导老师:李林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