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抗击台风“桦加沙”纪实:彰显全域文明素养
东莞+ 2025-09-26 13:19:03

近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战斗力爆表,直扑广东。在这场抗击台风的战斗中,东莞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折射出全域文明的涵养——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千万市民自觉执行“五停”指令,社会运作秩序井然;各级各部门党员带头,闻令而动、逆风而行;十万群众紧急转移妥善安置,创造“两个清单”的东莞经验;市民群众携手互助、守护家园,正能量事件频出。

东莞,用最快的速度、最硬的举措、最暖的关怀,为千万市民筑起坚实的“避风墙”,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上下一心,全力防御

9月18日晚上,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生成,并发展成超强台风。“桦加沙”动态图显示,暴风圈通过巴士海峡及南海,直指广东省。

时间就是生命,预警就是命令。

9月22日15时,一个关乎千万人的决策果断实施——东莞分批实行“五停”,在全市范围内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月23日14时30分,随着“桦加沙”的逼近,市三防指挥部启动防风Ⅰ级应急响应,防御台风“桦加沙”进入决战。

当天下午,在市三防指挥部里,市委书记韦皓主持召开全市防御台风“桦加沙”分片区督导视频会议。强调要把保障人员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折不扣抓好人员转移安置,坚决果断转移在建工地、山洪灾害高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易涝点等危险区域群众,落实“定地点、定名单、定责任人”制度,加强转移人员管理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

当天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深入黄江镇、塘厦镇,督导检查防汛防台风工作,要求坚决打赢台风“桦加沙”防御硬仗,全面加强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巡查排险,在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点提前预置物资力量,确保险情早发现、快处置。

为确保防御工作无死角、全覆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成员组成24个市督导检查组,分领域、分片区下沉一线督导防御工作。分管市领导及时指挥调度各镇街(园区)、各部门防御工作。市三防指挥部派出由行业部门牵头的14个督导组,进驻到重点镇街(园区)与基层协同作战。

东莞应急指挥中心内,市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联合值守,及时研判风情、雨情发展态势,发挥各部门专业优势,用好各类防汛抢险救援救灾力量。

9月23日晚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在市三防指挥部,灯火通明,每一个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他们紧盯台风路径图,及时调度镇街防御情况,同各单位联络沟通……

与风“竞速”,不打无准备之战。市气象局每小时滚动发布风雨实况和最新预报信息。全市安排各类抢险救援队伍285支共2.26万人,全部提前前置到可能发生险情的危险区域,严阵以待。

凡是“六个百分百”要求转移的人员,都要提前全部转移到安全场所。全市十万余人在风雨到来前已安全转移,70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灯火温暖,大门敞开。

东莞以精准的监测预警、科学的统筹调度、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台风竞速,为生命护航。

向险而行众志成城

风雨无情,人间有爱。当危险来临,总有一群人选择逆行。

9月22日晚上,东莞市委组织部发出倡议,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众志成城,积极投身防汛防风救灾工作一线,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超强台风当前,没有一丝迟疑,全市各部门、各镇街工作人员冲锋在前,逆行而上,全力保障东莞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彰显党员干部担当。

东莞应急管理局组织党员干部共80人日夜在岗参加台风“桦加沙”防御工作,组成应急指挥和抢险救援组、综合协调组、救灾和物资保障组、宣传报道组、信息化保障组、服务保障组、安全组等共七个小组全力参与防御台风应急响应工作。

东莞市公安局启动台风应急响应机制,加强警力备勤,在值班备勤警力基础上,动员党员民辅警建立四个应急梯队响应待命。

9月23日夜晚,南城公安分局白马派出所接到一位母亲的紧急求助:“我孩子一直呕吐,很不舒服!路上没有车,我该怎么办…”民警接警后,驱车冲入雨幕,快速驶向报警人家中。接到母子后,民警迅速将他们安置上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警车一路疾驰,仅用3分钟便将孩子送至医院,为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孩子经救治转危为安。

东莞交警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从深夜到凌晨持续坚守岗位,全力投入道路抢险工作,面对倒伏的大树,交警们合力搬运断木,对散落的标识牌、杂物、石块逐一清理。

9月23日晚,东莞交警清溪大队收到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事故的警报,事故导致一名儿童受伤。接诊的清溪医院三中分院因条件限制无法进一步治疗,需转至清溪医院总院。交警部门立即开启铁骑开道,仅用9分钟便安全护送患儿抵达清溪医院总院,让孩子及时得到救治。

市水务局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合理安排水库预泄、内河水位调控等工作,最大程度降低洪(潮)涝风险。重点盯防海堤薄弱处、堤外风险点、中小河流河道堤防险工险段和在建工程。针对沿海水乡25个堤外风险点,落实区域封闭、人员转移工作。

东莞城管人员昼夜坚守,及时清理被大风吹倒的树木,疏通堵塞雨水箅子和下水道,确保排水畅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风雨不停、战斗不止”的庄严承诺。

9月24日中午,东城光明路路段一棵大树被连根吹倒,横卧在道路中央。险情发生后,东城城管部门迅速响应,10余名工作人员携险工具赶赴现场,及时将倒伏的大树清理。

9月23日夜间起,各镇街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党员干部、工作人员、志愿者组成“防御梯队”,逆风而行、向险而进,凝聚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大合力,在风雨中织牢安全防护网。

超强台风“桦加沙”带来的危害除了大风和暴雨外,还有风暴潮。

相关镇街全力以赴,在沙田镇西大坦村,民兵与工作人员连夜奋战,加高加固堤围,用沙袋和汗水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铜墙铁壁”。在虎门镇长堤路新湾段,海水倒灌险情突现,多部门联合处置队伍携带抽水泵、沙袋等应急物资火速驰援,经过数小时连续奋战,成功控制险情,确保了路面无大面积积水、居民房屋安全。

风雨同舟温暖全城

9月23日晚,厚街镇宝屯社区网格员接到辖区一名出租屋管理员电话求助称身体不舒服,感到头晕手麻。网格员马上联系宝屯社区志愿服务队急救分队到达现场,经过系列急救评估和网格员耐心劝说,该名管理员由热心租客及时送往医院检查。

9月24日10点28分,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接到求救信息,一名腰痛患者突发活动障碍。10时29分,主治医师吴志荣、主管护师邓宇芳与担架员王正即刻登车出发。抵达患者家里后,见患者无法行动,吴志荣当即俯身,冒雨将其稳稳背下楼梯。11时12分救护车返院,医院早已开通的绿色通道,直接推进急诊室。“这种天气里,医护们的后背就是最稳的依靠。”患者家属动容说道。

避难场所,成为被转移人员临时的“家”。

防御台风“桦加沙”,全市70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及时开放。它们不仅为被安置人员提供安身的居所、充足的物资,更用象棋、聊天、贴心问候等细致入微的关怀,驱散了人们心中的焦虑。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抚慰不安情绪,这些临时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的底线之上,更有民生关怀的温度。

在谢岗实验中学临时安置点内,矿泉水、面包、方便面等物资供应充足,偌大的体育馆里孩子们围坐嬉闹,翻书的沙沙声与街坊邻里间的谈笑声交织,志愿者适时提供帮助,医护人员全程守护。

谢岗镇黎村喜宴堂临时安置点里,却飘起了熟悉的腊香味。金黄的玉米、橙红的萝卜、翠绿的青豆和腊肠一起在锅中翻滚,成为风雨中最暖心的味道。这里已有序安置约110名群众,村干部和志愿者值守登记、发放物资,更用一碗热腾腾的腊味捞饭,守护着每一位安置人员。

信息的及时透明传递,对于稳定社会预期、引导公众有效避险至关重要。

东莞日报社、东莞广播电视台、东莞发布以及各镇街(园区)融媒体中心组成的“3+3+32”融媒集群高效动员,派出多路“追风小组”深入抗击台风一线。记者编辑们顶风冒雨,通宵达旦,24小时不间断滚动发布台风最新动态、防御指引和一线故事,将权威信息第一时间送达市民,助力打赢台风“防御战”。

在这场与风雨的较量中,除了坚守一线的社区干部和救援人员,还有爱心企业伸出援手。

9月24日,东莞市天珑庄食品有限公司(卡玛王子烘焙)紧急调拨资源,将1600份面包送往全镇21个社区,为防汛防风一线人员和避难群众送去温暖与能量。

随着“桦加沙”逐渐远离,风雨渐歇。9月24日16时,经综合研判,市三防指挥部决定将防风Ⅰ级应急响应调整为防风Ⅲ级应急响应。17时,全市分批解除“五停”措施。城市交通逐渐恢复,商铺陆续开门,往日熟悉的烟火气重新回归东莞的大街小巷。

台风过后,烟火气逐渐恢复。在抗击台风中所彰显的东莞全域文明素养,必将进一步鼓舞千万市民,继续在全域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