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 苦草洞里的红色记忆与传承
东莞+ 2025-09-26 12:35:28

群山掩映,林木苍翠。在清溪镇含头岭的怀抱中,几间泥砖瓦房静默伫立着,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但每一块斑驳的泥砖、每一片破损的瓦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这里是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这支部队成为后来成立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前身之一。近日,记者踏上这片英雄的土地,循着历史的足迹,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感受澎湃不息的精神力量。

苦草洞整编:东江抗日前哨的星星之火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位于清溪镇北面的含头岭,重河村苦草洞(现称“蒲草洞”)村小组。入村不远,便能看见一株高大挺拔的大榕树,榕树下立有一碑,上书“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碑背面撰有碑文,将记忆带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时间回溯到1938年。华南地区抗战形势风起云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等武装力量积极活动。同年12月下旬,为开辟更稳固的根据地,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机关从观澜白花洞(现属深圳宝安区)转移到苦草洞村曾氏宗祠。“那时候的苦草洞群山环绕,地形隐蔽,进可攻退可守,地理位置优越。”在遗址前,重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杨伟光介绍道。1939年元旦,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指示,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及各区委动员的武装力量200多人集中于此进行整训,并从中挑选120人编成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由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

整训是艰苦的,也是严格的。经过一个月的军事、政治训练,部队的政治觉悟、军事纪律以及战斗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随后挺进到东江河畔的桥头、石排、东坑、茶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不仅锻炼了队伍,也激发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

为适应复杂斗争环境,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4月,在取得国民革命军的合法番号后,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改编为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但领导权和性质并未改变。这支从苦草洞走出的英雄队伍,成为了后来威震南粤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乃至东江纵队的重要前身之一。

“百千万工程”赋能:革命老区焕发新活力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但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为更好地纪念和传承革命精神,清溪镇积极投身到遗址保护修缮、环境整治、故事挖掘和氛围营造等工作中,力争让红色故事“传开来”、红色基因“扎下根”、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价值“热起来”,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今年,在清溪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重河村决心深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将厚重的历史底蕴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杨伟光告诉记者,重河村计划以苦草洞现存遗址为核心,打造一个多功能沉浸式体验的红色革命文化长廊。该长廊集历史展示区、英雄展示区、智能场景互动、投影展示区、沉浸式场景展览区于一体,将成为清溪镇一张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与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紧密结合,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这种方式,可以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让年轻一代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谈起长廊的建设,苦草洞村村民、73岁的黄胜生充满期待。

从80余年前的整训整编,到如今的“整装再出发”,苦草洞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在艰难中开创、在坚守中创新、在奉献中传承。这片曾经汇聚了抗日星火的土地,正计划用最新的时代笔触,书写红色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新篇章。当年的薪火,将在此燃成照亮未来的燎原之势。

文字:张雨倩 实习生 刘栩健 图片:张雨倩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