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抖落到桥头莲湖公园的荷塘里,荷花便在清风里摇动,像无数星辰闪烁,吸引着远近的人们前来观赏。荷花是花中的君子,传说农历六月廿六这天是荷花仙子的生日,有赏荷花的旧俗。
我和姐姐远远走向那300亩荷塘。荷叶挤挤挨挨,一浪接一浪,描摹着风的足迹。花朵如含羞的仙子从绿梦中探出脸颊,荷花粉、白、红三色,数也数不清。花骨朵半卷,蓄着劲儿,探望着那些已经完全舒展着的荷花,把湖面点燃。那藕塘的泥味儿、花香和着水汽扑面而来。这蓬勃的生机,是盛夏最磅礴的宣言,我把它叫做“荷浪”。
今年东莞桥头荷花文化活动月有3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荷花是东莞桥头的一张美丽名片,是国泰民安酿就的盛世繁华,这里的荷花以开放者的姿态,带动了桥头镇的经济发展。荷塘中,搭建了曲曲折折行走的栈道。一群阿姨走着模特步。她们穿着典雅的中国旗袍,翘首执扇,腰肢像是流动的水波,脸上扬起快乐和自信。空中航拍跟随她们低飞,游人连声叫美。此时观赏的人不知道该看花,还是看人。
一场秋雨后,又到了吃莲藕的季节,我想起在韶关认识的稀有的莲藕——马牯塘莲藕。
跟随东莞支教团队到韶关居住一年,我感觉韶关的风物是富有灵气和仙气的,就连一些植物,也有稀奇的秉性,比如翁源县的兰花、九仙桃,还有马牯塘莲藕。
“南浦焖莲”是五花肉配上清淡的莲藕,吃过这道菜,我记住了拗口的名字:马牯塘莲藕。菜场仔细找找,一根藕有半米长,藕节恰似人修长的手指,藕皮洁白中带着点点星斑,通身七孔。摊主介绍说,这莲藕,口感脆嫩,味道浓香,煲汤、焖煮都不错。我蹲下摸莲藕,它极为清瘦奇俊,像是一刀刀雕刻而成,有一种雕塑美感,感觉是莲去肉剩下的骨头。
周敦颐说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我也爱莲的正直通达。莲叶都是中空的,不信你摘来叶子从茎处折断,倒灌一杯清水,水就从叶子四周突出的小孔中流出。水中的花朵,绝非唾手可得,脚和腿沾上泥巴,真有“不可亵玩”的高贵。
荷花香气远播,清晨绽放,夜晚闭合,有清醒的生活节奏。莲子落水发芽,藕节嵌入泥中重生,带着生命的重建。这强大的生命力,不由得令人赞叹。藕节在淤泥的黑暗中蛰伏,将每一缕透过水波的微光,每一丝泥水里的养分,都化作生长的滋养,用孔洞与外界保持对话,保持独特的呼吸,自觉而独立。
一番交流,我了解马牯塘莲藕产量不高,有人试图将它杂交引种到别处,但它离开马牯塘村200多亩的水塘,变得粗大,且肉质松散,味道寡淡,无人愿意好价购买,只有马牯塘村的山水保存了它的生存密码。这莲有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守心的人,也似这大千世界中的一株莲,即使身处纷扰,也要守得住内心宁静与纯洁。
莲的坚守,让我想起导演饺子。因对动画的热爱,从医学改行动画行业。在创作初期,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维持生活,独自闭关三年半,完成了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获得国内外30多个奖项,将中国动画推向新高度。今年上映的《哪吒2》一经推出,成为电影票房之最,被称为“匠心之作”,饺子导演因为坚守才成就了自我。
马牯塘莲藕从清代种植,守住品质才有如今一大特色。远远看去,它似伫立在不远的水中,像是莲族群的老夫子,扶着莲蓬做的高高手杖,目光如炬,瘦如削骨。“马牯塘莲藕开什么花?”那时,我笑脸问卖藕人。
“其实它是莲,不是藕,它开红色花朵。”摊主认真地说,似乎为着那莲藕在辩解着什么。我略微震了一下,我懂了,但又没懂什么。
与马牯塘莲藕的坚守不同,东莞桥头镇莲湖公园的莲藕则是另一种风姿。它以包容的胸怀翻新藕种,才会开出又多又美的花。桥头的荷花有江溪红色并蒂莲、国庆红、太空36号等品种。无论哪一种盛开,都是一场温柔的生命花事,无关其它。不同的泥塘里,它们在自己的节奏中度过了柔软的时光。
在莲湖公园的荷风中溯望马牯塘莲花,它们都是风姿绰约的红衣舞者,在夏日演绎过怎样的舞蹈,又在夕阳里倾洒那红色的霞光?对这美丽植物的探究,让我变得更加安静而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