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星光|赵水平:有些光不会消失——“渔村诗人”沈汉炎的精神突围与时代书写
东莞+ 2025-09-26 09:44:32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诗,如同一束光,曾照亮无数人迷茫的征途,让人们在困顿中寻得方向,笃定地逐光而行。从福建一座宁静小渔村走出的沈汉炎,正是这样一位自带“追光者”底色的诗人——他将生活的磨难、人生的感悟与职业的洞察熔铸于文字,细细揉进诗歌的肌理,抚慰自己,照亮他人。如今,这份对诗歌的赤诚坚守,即将凝结成他的首部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更多人将能循着他的文字,与那些藏在诗句里、从未黯淡的光亮相遇。

作为“新大众文艺丛书”(东莞市文联、东莞文学艺术院与花城出版社联合推出)首批签约项目,东莞文学创作“全链条”培育项目的重要成果,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凝结着沈汉炎二十余年的诗歌创作心血,记录了一位渔村少年如何通过诗歌完成精神突围和人生救赎的历程。这部将于今年底正式出版的诗集,精选沈汉炎不同时期的诗歌150首,生动呈现其创作的宽阔性、实践性和烟火气。

心中有光,方能照亮他人。沈汉炎相信,那些曾经照亮过他的光,终将通过文字继续照亮他人。

诗歌是成长过程中欲言又止的救赎密码

从自我抒写到观照时代,这是东莞文学创作“全链条”培育项目所倡导的创作方向。“新大众文艺丛书”的出版,旨在挖掘像沈汉炎这样扎根生活的创作者,让新大众文艺真正反映时代脉搏。

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是沈汉炎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今年7月下旬,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后,他系统梳理了过去二十多年来的诗稿,特别是近几年新创作的诗歌。

2025年6月10日,新大众文艺丛书签约仪式现场,沈汉炎(左一)的签约项目为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

沈汉炎的诗歌启蒙始于1999年那个夏天。当时读初三的他,偶然从邻居耀庆哥那里得到一本汪国真诗集,那些工整的铅字像一束光,照亮了他贫瘠的青春。这个连课外书都买不起的渔村少年,在作文中模仿诗句时,意外获得了班主任胡银生老师的特别表扬,从此与现代诗歌结下不解之缘。

高一开学第一课,语文老师胡楠布置的作文题成为他创作道路的转折点。沈汉炎写下人生第一组现代诗《我不是我》《我还是我》,用自问自答的环套结构表达青春期的迷茫与追寻。胡老师当众进行了朗诵,这个内向少年第一次被老师和同学称为诗人。这种认可像火种般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整个高中时期,他常在深夜溜出宿舍,就着路灯捕捉灵感。虽然当时只能模仿郭沫若《女神》的稚嫩笔法,但那些仰望星空、听风抚叶的创作时光,成为他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

大学选择衡阳师范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既源于少年对“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诗意向往,也暗含着一个贫困生的现实考量。在大学校园里,顾城、海子的朦胧诗与他潮湿的青春产生强烈共鸣,创作中不自觉地浸染忧郁气质。这种气质贯穿了他此后十多年的创作生涯——诗歌既影响他的学业生活,又成为宣泄情感的重要出口。家庭的接连变故,都在诗中化作欲言又止的救赎密码。他像随身携带捕梦网,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界处打捞灵感,床头常备的纸笔记录着凌晨三点的诗句,这些文字成为他对抗命运的精神铠甲。

八载“戒诗”时光坚定创作的“在场性”

2014-2022年是沈汉炎最长的一段“戒诗”时光。这8年时间,他转战并全身心投入到新闻事业中,正如他的诗歌《皈依者》所写,他在这里皈依了生活,皈依了柴米油盐,成为一名奔走于东莞文化线上的新闻工作者,“不再是一名敏感的猎人”。

2022年下半年,暂时放慢节奏的时光,让年近不惑的他开始反刍自己的人生:“这些年都在为他人做‘嫁衣’,鲜少留下自己清晰的痕迹,这时常让我感到困惑,乃至恐慌。”“年近不惑,离别渐多,大伯、祖母、外祖母、父亲先后离世,让我静下心来思考:作品才是我的生命和延续,特别人到中年,需要为自己余生留下点慰藉,为孩子做点榜样,明证我这一生并没有碌碌无为、虚度光阴。”于是,沈汉炎重新拿起笔来,在工作和带娃之余的破碎时间重拾文学理想。

2025年7月25日,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结业合影,沈汉炎位于二排左八

这段全身心投身工作生活的“戒诗”时光,为沈汉炎积累了许多人生经验,让重拾文学的他,在诗歌创作上迎来质的飞跃,陆续在《福建文学》《特区文学》《大河》《牡丹》等刊物发表组诗,这既是对其近三年来回归诗歌创作的肯定,也更加坚定了他在场写作的创作理念——将新闻工作者的敏锐观察与诗人的哲思深度结合。这种转变在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中尤为明显——他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以切片式手法记录一代人的漂泊,一个时代变迁。

特别是故土和成长岁月的回望、东莞的万家灯火和都市变迁成为他新的创作源泉。编辑记者的历练,让他学会捕捉生活细节,这些积累在诗歌中转化为龙舟鼓的韵律、木棉的开落、莞草的坚韧、铁路南桥的新旧铁轨、国贸大厦下的车水马龙等鲜活的意象。

鲁院之旅,则让他学会用双重视角创作:既保持记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又延续诗人对精神的深度开掘。

将不断挑战突破自我拓展诗歌创作边界

作为沈汉炎的第一部诗集,《有些光不会消失》收录的百余首诗中,每一首宛如一个截面,或隐或显地展现出成长的裂痕,那些童年的懵懂、少年的自卑、青年的漂泊、中年的隐忍在其中欲言又止。“因为有些光不会消失,成长的过程中有诗,有温暖,不断烛照我前行。”沈汉炎说,“直到年近不惑,我蓦然发现,在这个伟大时代,与我同行的人比比皆是,我的诗歌里或许不仅仅只有自己。”

诗集出版前夕的修改过程,实则是他创作理念的再确认。这些诗作既保留了他早期作品的情感密度,又增添了众多更具社会关怀、历史慨叹和人类未来思考的篇章。从风门岭的渔火到东莞的霓虹,从隐秘的自我疗愈到开放的思想表达,沈汉炎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从抒情诗人到“时代书记员”的蜕变。正如他在后记中所写,那些曾经照亮他的光,如今正通过文字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未来,沈汉炎将继续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会有目的地系统化创作,甚至尝试长诗和史诗创作,不断挑战自己。他也会尽力去做各种创作上的尝试和探索,如将玄幻小说的灵动、广阔、神秘和想象融入诗歌创作,拓展诗歌创作边界等。

“同时,我也期待能通过我的诗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和东莞这片热土,以及这里的人们。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创作,就能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沈汉炎说,“即便,这是一个无知青年诗人的幻想,一场美梦,但请不要叫醒我。”

作家简介

沈汉炎,1984年生于福建诏安,现居广东东莞,供职于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学员。有组诗见于《福建文学》《特区文学》《大河》《牡丹》等文学期刊和多种诗歌选本。长诗《从风门岭到东莞:不惑前的中场休息》入选“首届中国长诗大展”。

文字:赵水平 编辑:沈汉炎 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