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威胁着人们的安全,但比风雨更坚固的,是东莞这座城市为民众筑起的守护之墙。连日来,在全市各镇街,一个个应急避难场所迅速开放,它们不仅提供了安身的居所、充足的物资,更用象棋、聊天、贴心问候等细致入微的关怀,驱散了人们心中的焦虑。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抚慰不安情绪,这些临时的“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安全的底线之上,更有民生关怀的温度。

01
大朗:不仅保障生活还有心理关怀
9月23日—24日,大朗镇29个应急避难场所以完善的保障、暖心的服务,为有需要的群众打造安全、舒适的临时家园,用细致关怀驱散台风天的焦虑。

9月23日晚,记者在大朗镇大井头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内看到,这里妥善收留了56名需临时转移安置的人员,并提供留宿服务。尤为暖心的是社区不仅在安全上给予保障,更在细节处体现关怀,提前为他们准备了象棋等文娱用品,让这个特殊的夜晚少了一份紧张,多了一份温情。建筑工人钟亮明表示,“中午的时候就在政府的帮助下来到这里,这里很方便,体验挺好的。”
据了解,早在台风登陆前,大井头社区便严阵以待,提前开放应急避难场所,备足应急物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有序引导被安置人员登记入住,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得到妥善安排。除了提供必备的用品、食品、药品、饮用水以及可口的饭菜和舒适的休息环境外,社区更是想到了如何舒缓大家因天气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大井头社区消防安全办主任叶汉升说,“群众住进来后,我们不仅保障他们的生活,还会了解他们进来之后的心理情况,并问清楚他们有什么需求,还会问他们有什么建议给我们。”

据了解,截至9月23日23时,大朗镇共转移人员2767人,29个应急避难场所共有365名群众入住,从物资保障到情绪关怀,从安全巡查到服务响应,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举措,既守住了“安全底线”,更传递了“民生温度”,让台风天里的应急避难场所成为群众心中温暖的“避风港湾”。
02
厚街:台风天最暖的“避风港”
面对恶劣天气,厚街镇各社区应急避护场所有序开展安置工作,全镇共转移群众超过3400名,为他们提供安全的暂住环境和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台风天最暖的“避风港”。

9月23日晚,河田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已安置43位居民,场内配备空调、热水器等基本设施,并备有驱蚊香等防蚊用品,晚餐供应八宝粥、方便面与热开水。厚街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共接收71名人员,其中70人来自低洼地区、1名为临时接纳的流浪人员,社区统一发放纯净水与桶装面。南五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已安置36人,晚餐提供快餐、面包、杯面等食物。新围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已安置52人,配备方便面、饼干、热开水等用品。双岗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已安置64人,晚餐配备面条和糕点。汀山社区应急避护场所安置25人,分布在避难点和临时租的酒店公寓物,物资供应有方便面、八宝粥、饮用水,提供热水淋浴、空调等服务。大迳社区应急避护场所有33人入住,场所提供泡面、饮用水、凉席、被子蚊香、蚊怕水等物资,配备热水壶、空调等设施。
在厚街各社区的各应急避护所内,社区工作人员有序分发物资,大家或安静休息,或聚在一起聊天,紧张氛围中流淌着温暖的关怀。此外,厚街部分社区应急避护场所虽暂未接收安置人员,但已提前备足矿泉水、八宝粥杯面等应急物资,随时做好接待准备。
03
沙田:安置人员住得安心、倍感温暖
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沙田镇18处应急避难场所同步开放。成为风雨中坚实的“避风港”。连日来,该镇有序接纳转移安置群众,并提供充足物资与贴心服务,让安置人员住得安心、倍感温暖。

据了解,沙田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整合多部门力量,针对建筑工地人员、田间窝棚居住者、特殊困难群体三大重点对象,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转移安置工作,确保应转尽转、不漏一人,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沙田翠园小学应急避难点,记者看到,教室被临时设置为安置区,安置人员或聚在一起聊天,或低头专注手工活动,窗外风声虽急,室内却是一片安宁踏实。“这里比想象中好很多,有空调,吃喝也都不用愁。”来自云南的王小姐平时在建筑工地工作,居住在简易工棚,接到转移通知后,她与工友一同来到安置点,还带了手工活来打发时间,“一边缝制一边聊天,心情放松不少”。
记者走进沙田镇各应急避难场所看到,矿泉水、方便面、面包、应急药品等物资整齐码放,随时可供取用,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24小时轮班值守,有序开展信息登记,物资分发和秩序维护等工作,整个安置流程高效顺畅。
“我们提前对全镇所有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物资补充,确保水电供应稳定、环境安全卫生。”沙田镇应急管理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风雨无情,沙田有爱,沙田镇正以充分的准备,完善的设施和人性化的服务,为群众撑起一把坚实可靠的“平安伞”。
04
万江街道:物资充足解决后顾之忧
连日来,万江街道迅速启动台风防御应急响应,全力以赴推进人员转移安置工作。截至目前,需转移的1408名群众已全部安全转移到位,各项安置保障措施落地落细,为台风防御筑牢“安全屏障”。

针对台风可能带来的风险,万江街道提前研判、精准施策,明确转移范围与对象,通过“分片负责、逐户排查”的方式,有序将群众安置至酒店、公寓、宿舍及专用避险场所。据悉,万江街道共设立28个应急避险场所,总容纳能力达1300人,目前已安置群众104人,其余转移群众均在酒店、公寓等临时安置点得到妥善安置,确保“应转尽转”。
为保障安置工作规范有序,万江街道建立“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明确各街道责任部门分管领导及社区“两委”干部为安置工作第一责任人,同步安排专人在各安置点驻点值守,24小时响应群众需求。同时,严格落实人员登记管理制度,对所有进入安置场所的群众逐一登记信息,实时掌握人员动态,并明确规定“严禁人员擅自返家”,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安置点里有吃的、有用的,还有人专门照顾我们,住在这里很安心。”一名在避险场所安置的群众说道。为让转移群众在安置期间生活有保障,万江街道提前储备了充足的生活物资,包括饮用水、方便面、面包等食品,以及毛巾、牙刷、被褥等生活用品,同时针对夏季蚊虫较多的情况,专门配备了蚊香、防蚊水等物品,还贴心准备了手机充电器,全方位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用暖心服务传递“万江温度”。
05
塘厦:三餐有保障、服务三班倒,应急安置有温度
“大家别急,每人都有热乎的饭菜!”9月24日中午,东莞市塘厦镇石潭埔社区综合大楼应急避难场所内,社区工作人员联系送来了百余人的保障午餐,号召群众排队取餐。

当天上午,应急避难场所内暖意融融,食品、水、药品等生活物资和沙袋、应急灯、雨具、救生衣等抢险物资一应俱全。
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临时床铺整齐排列,群众或坐着聊天,或看手机刷短视频、了解台风动态。早餐时,社区贴心为群众准备了方便面。
台风“桦加沙”来袭,作为塘厦镇31个对外开放的应急避难场所之一,石潭埔社区综合大楼应急避难场所从9月22日下午便启动准备工作。“我们提前备了临时床、被褥,还联系了三家餐饮机构保障送餐,就是怕群众来了没着落。”塘厦镇石潭埔社区办公室主任李钻娣说。
值得一提的是,安置点还安排了三班人员轮班值守服务,每班均有一名社区两委干部值守管理,并配备10-15名工作人员。此外,安置点还为群众提供了充电设备,公共卫生间定时安排清洗并设有淋浴间,提供24小时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