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球最大污泥焚烧项目:东莞如何“变废为宝”?
东莞+ 2025-09-25 14:21:01

一座城市每天“代谢”产生的污泥,究竟去了哪里?在东莞,这个答案正在被改写。

过去,全市污水厂的污泥大多依赖协同处置——送去热电厂、水泥厂,或做成燃料棒。但受制于他人产能、环保政策波动,处置之路并不顺畅。

▲正在建设中的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置处理项目

如今,一座全球规模最大的污泥单独焚烧处置项目正在东莞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内加速建设。记者近日走进工地,探寻这座“污泥终结者”工厂的真实面貌。

▲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效果图

探现场:

六百余人会战,综合楼已竣工

矗立的塔吊挥舞着巨臂,混凝土搅拌车轰鸣穿梭,数百名工人在纵横交错的钢架平台上紧张作业……这是记者来到位于立沙岛的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的火热场景。

“目前是施工高峰,你看,现场有六七百名工人同时作业。”东莞水务环境集团工作人员薛亮指着繁忙的工地介绍。他安全帽下的额头渗着汗珠,说话间仍不时环视现场,关注着施工进度。

“你看,那边是已经竣工的综合楼,这边是焚烧车间,主体框架差不多了,设备正在安装。”薛亮指着眼前庞大的工地说。

▲综合楼已竣工

据他介绍,项目总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泥2700吨,相当于近百台渣土车的载重量。一期率先建成2000吨/日处理能力,一次建设五条焚烧线,概算总投资约19.18亿元。

“目前整体进度符合预期,焚烧车间和废水车间主体结构已完成近七成,设备安装超76%。”薛亮告诉记者。

当被问及“能否按时投产”,薛亮表示,接下来最关键的是实现焚烧车间全面封顶,协调设备安装与土建收尾,“我们目标是2026年试运行,时间紧,但可控。”

解工艺:

高温焚烧+多级净化,实现资源循环

很多人一听“焚烧”,立刻联想到黑烟、异味、二噁英。但在这个项目中,焚烧更像是一场高温、高效、高标准的“化学转化”。

“我们用的不是普通焚烧,而是苏伊士的鼓泡流化床技术THERMYLIS。”项目工艺工程师叶新国指着炉体向记者介绍,“简单说,就是利用高温焚烧烟气把助燃空气加热到600℃以上再送进炉子,使炉内焚烧温度达到850℃以上,在实现污泥彻底焚毁处置的同时,也可满足自持焚烧,在设计工况下,无需加油加气。”

他进一步解释道,炉子本身也很有讲究:炉壳采用高强度结构钢制作,内部拱顶采用自承重结构,并设计有膨胀缝,保证焚烧炉结构上的可靠性,炉内的烟气停留时间达到6.5秒以上,是欧盟标准(2秒)的三倍还多,有害物质分解得更彻底。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环保问题,叶工语气肯定:“烧完之后的处理才是关键,我们这套系统,可以说是‘吃干榨净、清洁到底’。”

能源回收方面,叶工说:“东莞市污泥焚烧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采用余热利用发电的污泥焚烧项目,项目配备两台汽轮发电机组,同时利用项目车间屋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为项目提供电能,据测算项目电能的自给率超过50%以上。此外,该项目也是国内第一个在厂内真正达到脱硫废水零排放的项目,脱硫废水经过预处理+膜处理+经多效蒸发处理,产生的冷凝水也全部循环利用,降低全厂用水量。”

▲烟气处理工艺图

污染控制更是重中之重。“烟气处理要过‘六道关’,”他向记者介绍道,“烟气首先经过炉内脱硝,再经静电除尘除掉90%以上的粉尘颗粒,接着进入干式反应塔脱酸,布袋除尘器进一步捕捉焚烧及重金属,然后湿法脱酸深度脱酸,最后炉外二次脱硝并加热排放。出来的烟气,比欧盟标准还干净。”

至于烧完剩下的灰渣,也分门别类处理:“一部分性质稳定的灰渣可以拿去制砖;吸附了重金属的飞灰,会整合固化后送有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置。整个过程废水零外排,灰渣无害化。”

“所以,我们不是简单烧掉污泥,”叶工总结道,“而是把它变成电、再生水和安全建材,实现真正的变废为宝。”

看未来:

预计明年年中试运行,打造城市循环新枢纽

站在初具雏形的焚烧车间平台上,薛亮告诉记者:“目前项目已完成75%,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年中就能开始试运行,接收全市的污泥。”

对于这个全球技术领先的污泥单独焚烧项目,试运行不仅仅是设备的运转,更意味着一套城市代谢系统的新循环即将启动。

▲项目预计于2026年年中投产

据了解,项目位于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周边无居民区,这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条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拟专门建设环保科普教育中心,开放后将成为市民、学生了解现代环保技术的重要窗口。

可以说,该项目对东莞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污泥出路。它更是东莞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东莞污泥置依赖外部协力的被动局面,实现污泥处理的“四化”——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

随着2026年试运行目标的临近,这座全球最大的污泥焚烧项目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它不仅正在重新定义污泥的“终点”,更向我们展示了一座城市如何以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为方向,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记者 陈帆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