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呼啸而来直指广东沿海地区。面对此次超强台风,沙田全镇上下闻“风”而动、向“险”而行,以防台风“防、避、救”三字诀为指引,以“有爱沙田、温暖沙田”的担当和严的标准、高的要求筑牢安全防线,用率先垂范、应急有力的行动全力护航“湾区至美滨海港城”建设,守护万家灯火。
“防”字当头
防台风的关键在“防”,功夫要下在平时,更要落在细节里。这是沙田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的工作准则。早在台风来临前,沙田镇就已完成“备战清单”,组织60名民兵连夜装填沙包加固堤坝,夯实防洪基础;储备生活类应急物资650人份,及时向安置点调拨床、蚊帐等物资,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配齐冲锋舟、抽水泵等抢险设备,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快速响应。
同时,组建医疗、防疫等应急队伍共89人,随时待命应对突发状况;安排62辆应急运力,保障物资运输与人员转移通道畅通;港口码头提前备好4万余个沙包,供电、公安等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以全方位准备,筑牢安全屏障。
当“桦加沙”逼近,沙田立刻切换为“战时状态”。镇主要领导坐镇应急指挥中心24小时调度指挥,召开3次防台风专题会议,结合气象、水文信息,通过应急广播、流动大喇叭、“东莞沙田”平台滚动发布46次防台风信息,精准研判台风路径、降雨强度和影响范围。班子成员主动下沉村(社区)靠前指挥,与村(社区)干部群众一起开展隐患排查,手把手指导商户加固门窗、农户转移物资,真正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责任在一线落实”。
为消除安全隐患,沙田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累计巡查堤防、危旧房、建筑工地等隐患点超200处,整改电力、特种设备等隐患40余处,从源头遏制风险。对水闸、堤坝、塔吊等设施进行加固,清理积水点堵塞物66处,保障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同时,加强对渔船、边坡、危化企业的实时监控,全程无异常情况发生。
“避”字为要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转移群众,就是在与台风‘抢时间’!”在台风登陆前12小时,镇应急指挥中心下达“转移”指令,全镇迅速掀起“敲门行动”。班子成员带队分片包干,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逐户敲门、逐人确认,重点针对地质灾害隐患点、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内的群众,做到“应转尽转、不落一人”。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此次台风防御中,沙田累计转移群众3163人,集中安置在18处应急避难所、酒店和亲友家中,每位转移群众都领到矿泉水、热餐、被褥等物资,医疗部门还安排医护人员24小时驻点避难所,让“临时家”充满“有爱沙田”的温度。
安全管控同样“不松劲”。304家规上工业企业、42家综保区企业、22家港口码头全面停工,1800多台货车停运,80艘渔船全部到港避风,市场、商铺有序停业,仅保留3家重点企业及759名港口人员值守,既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也为台风后快速恢复生产留足“后手”。“你们放心,我们会守好家,也会照顾好大家!”这句承诺,成了风雨中最暖的定心丸。
“救”字兜底
台风登陆后,狂风暴雨造成部分路段树枝吹落、少数区域出现积水。“风小即行动,全力抢恢复!”镇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带队深入现场,调度各部门开展台风后救援与重建工作,用“沙田速度”打通民生“生命线”。
道路清障“快”。市政部门组建多支抢险队伍投入作业,携带电锯、装载机等设备,仅用1小时就对全镇主次干道、乡村道路清障完毕,确保1级应急响应解除后恢复道路通行。
设施修复“准”。应急部门组织人员对3处积水点进行抽排,同步对受淹区域开展防疫消杀,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民生保障“实”。各村(社区)逐户排查人员安危与生活状况,组织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妇女儿童送去生活物资,解决实际困难。
截至台风过境后1小时,沙田镇已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道路畅通、电力稳定、供水正常,群众生活未受大的影响。
这场与台风“桦加沙”的较量,沙田交出了“零伤亡、少损失”的答卷。